孩子太小氣該怎麼辦?

  人天生是自我中心的,小氣只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本能作用。從發展上來說,當然應該教導孩子適度的小氣、適度的慷慨,否則就會變成吝嗇或過分浪費了。

先問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麼樣的人
  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就要決定︰你希望他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孩子見義勇為、有仁愛之心,最基本的,就是要讓孩子把寬宏大量的氣度發揮出來。一個小氣的人是絕對無法做到這一點的,所以,培養孩子適度的慷慨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和老師不妨從分享、共用和贈與教導孩子適度的慷慨
  現代家庭人口簡單,孩子少,很多東西都是孩子一個人獨享的。所以,發現孩子有小氣的傾向時,家長應該多讓他有機會和別人相處,帶著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著玩,增加他與別人分享的經驗。

  幼兒離開母親,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如幼稚園)時,他會緊緊地抓住屬於他自己的東西,因為這個他熟悉的東西可以給他心理上、適應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在這個時期要求他與別人分享,是任何一個孩子都無法接受的事實。因此,老師可以先用輕鬆、溫和的態度和言語撫慰他的情緒,讓他慢慢地認識和接受這個新環境裡的老師、小朋友們和一切事物。也就是說,先讓孩子對環境有安全感以後,才能談到發展社會合羣性的訓練,引導幼兒與別人一起分享和遊戲。老師也可以利用合適的單元活動,讓小朋友把家裹的玩具帶來介紹給大家,然後再安排交換玩的活動。「讓孩子覺得和別人一起玩是分享,不是吃虧」,這是訓練小氣的孩子學習慷慨的第一步。

  分享不一定要是玩具或其他物品,每位小朋友分別描述一幅畫或一個杯子,也是一種工作經驗的分享。其實,幼兒都是喜歡有玩伴的,但因為從三歲到六歲這個階段的幼兒很容易因自我中心而不願與人分享,所以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為什麼這麼「小氣」。等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社會發展需求轉強,他會要求玩伴和團體接受他,自然也能主動與別人分享了。

  教導孩子學習與別人分享之前,必須注意兩件事︰
一、要讓孩子擁有一段屬於他獨自享有玩具的時間
  在幼兒的生活和意識中,他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他所能夠容納的別人,第一個是媽媽,第二個是老師,第三個才是同齡的玩伴。大人在平常時候既給他「這個玩具熊是你的」、「這張小椅子是你的」等物權觀念,到時又要強迫他和別人分享,孩子在一時之間實在弄不清楚「我的」、「你的」、「我們的」這些觀念。因此,一定要給孩子時間,了解「我有我的東西,別人也有別人的東西」以後,才能考慮指導孩子與別人分享。

二、教導孩子從遊戲中學會輪流
幼稚園(所)的玩具是共有的,老師常常為了排解「該誰玩?」而傷腦筋,所以老師應該幫助孩子以遊戲的方式明白「雖然一時讓給別人玩,但仍會輪到我」的道理。

  在家裡也是一樣,給孩子一個小天地或可以放他的東西的盒子、抽屜,確立他的所有權,並且任他自然發展。當孩子喜歡對方,或知道對方玩過以後會還給他,或是他也曾有過玩別人玩具的經驗,他自然會主動和別人分享所喜歡的玩具,並且感到快樂。

學習共用的氣度
  孩子不願分享,可能是因為他怕把東西分給別人以後,自己就沒有了。如果能讓孩子明白他的權益是有保障的(例如︰一人一個,你也有一個),孩子覺得安心,就能慢慢學得大方、慷慨。不要強迫他把心愛的玩具送給別人,但可鼓勵他借一個玩具給對方,漸漸地,孩子便能了解人我相互間的關係。在幼稚園(所)裡,有些東西(如︰訂書機)無法一人擁有一份時,老師必須教導孩子們學習忍耐、等待和輪流;而園裡的器材設備如果不足時,老師也應事先衡量、安排適當的人數,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輪流使用。

  分享與輪流共用的概念,都是孩子學習社會化與人際互動的重要課題,尤其對於處在自我中心階段的幼兒,團體的生活,正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家長與老師要相互配合,給孩子一個可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