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無緣無故打人,該怎麼糾正?

  「打人」是家有一至二歲幼兒的教養難題,有很多父母親都和您一樣,對於孩子突如其來的攻擊行為感到訝異與困擾。

  孩子在滿一歲以後,可以運用移動及抓握的方式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加上模仿力強,很多動作及行為常是照單全收,但是他的口語表達能力卻只是剛起步的階段,所以,這個年齡的孩子常會讓我們感覺:悶不吭聲的,就做了一堆調皮搗蛋事。

  此時的孩子能夠獨自去接近、碰觸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例如:一個躺在嬰兒車裏的娃娃,嬰兒臉上生動的五官最能吸引他的注意,令他忍不住動手去抓;當他碰到障礙時,會本能的為保護自己的利益,而將障礙物或阻擾者予以驅除,例如:爭奪玩具、被別人擋住去路時,這些狀況常會引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所以,幼兒的攻擊行為並非完全是一種惡意的表現。當幼兒「打」人時,他只是在表達他的看法、發洩他的情緒、想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由於沒有適當的口語配合,那些肢體語言常會被人曲解成是惡意的。

  因此,父母親在面對孩子的打人動作時,最忌諱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制止,因為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模仿」是幼兒最佳的學習理論,尤其是攻擊行為常可通過觀察模仿而更加強化。

  所以在處理幼兒的攻擊行為時,首先要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猜想一下他為什麼要去攻擊別人,找出原因後,耐心教導他正確的社交技巧。由於孩子的年齡尚小,需要父母實際的示範,單憑口頭的說明與遏止是不夠的,不妨蹲下來,輕摟著孩子,帶他一起到被攻擊者的面前,示範與人碰觸的正確方式,例如:點頭向別人說對不起,以摸手、握手的方式來跟別人打招呼……等等。父母也可以藉機要孩子重複一下這些示意方式,以強化他的印象。

  最後,要說明的是,嬰幼兒期的攻擊性行為必須要及時處理,千萬不要因為動作可愛而加以接納,並增強之。對喜歡動手的幼兒,父母親須隨時留心孩子的行動,以抱住、抓住手的方式來化解危機,並教他正確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