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好小氣?
「分享」在成人的眼中是個美好的品德,但是在兩三歲孩子的觀念裡,卻是有違「常理」,要尚處於「自我中心」的孩子,出自於內心、主動的與人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您也有類似這樣的孩子,也別太在意,這是發展中正常的過程,孩子們可以透過父母的教導,學習到「分享」這個利他的社會行為。
自我為主,分享太難
2~3歲的幼兒就會開始學習「分享」行為,但仍無法完全遵守,基本上他們仍是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他們無法想像別人是怎麼想的。如果別的孩子也想吃或玩,成人通常動之以情,要孩子分享玩具或糖果。但通常勸說無效,因為孩子還無法產生所謂「觀點取代」,還不能站在別人的觀點看事情,自然無法讓孩子自動拿出他手中的東西。
也有研究指出,家庭型態會影響孩子的「分享」行為。在獨生子女與擁有手足的家庭的研究中發現:家中孩子人數的不同,會造成父母在教導孩子分享時有所差別。
「分享」不見得是天性,但透過後天的學習,孩子仍能學到分享;研究調查也推論:獨生子女從小習慣獨自擁有全部的東西,比較不容易學到「分享」。反之,有其他兄弟姊妹的孩子,玩具就是哥哥或姊姊給的,因此父母教導孩子「分享」,是重要的職責之一。
有所分享,有所不讓
讓幼兒「分享」的確比較困難,而孩子堅持不肯相讓,會讓場面很難收拾。幸好,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比較「慷慨大方」,例如:4歲的哥哥會把已經坐不下的高腳椅讓給2歲的妹妹,而5歲的女兒也會在媽媽的鼓勵下,把小時候的衣物送給阿姨剛出生的小妹妹。
您會發現孩子會因為對物品情感不同而在分享事物上有所差異,例如:哥哥肯把樂高借給弟弟玩,可是他心愛的恐龍模型,別人只能用眼晴看。安安願意請別人吃棉花糖,但是自己睡覺時抱的絨布玩具可就不准碰。
5 Tips 讓孩子懂得分享
Tips 1:提供生活中「分享」的模範
在《少年小樹之歌》(小知堂出版)這本書中,作者的奶奶告訴他:「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也許父母要教導孩子「分享」,就從自身做起吧!和孩子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的快樂、你的感動,甚至你的辛勞!
Tips 2:鼓勵「分享」,但不要勉強
雖然「分享」是件美好的事,但如果是被迫而非心甘情願,那麼孩子也無法享受與人「分享」後的那份快樂,也失去「分享」的意義。父母希望孩子「分享」,但也應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東西畢竟是他的,他有權給或不給。
Tips 3:讓孩子自行發展出遊戲規則
「孔融讓梨」是眾所週知的故事,但父母如果以倫常輩份要求「大要讓小的,小的要禮讓大的」,恐怕就會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虞。成人介入孩子之間因分享、爭奪的處理,往往是較強制性的,反而放手讓他們在生活、遊戲中,自行協商出分享的規則,孩子才能體會到「合則互蒙其利」,明白「分享」的好處。
Tips 4:利用童書繪本增進「分享」行為
童書人物的分享行為,比起爸媽口頭上的勸說,更能讓孩子接受。有不少童書談到「分享」,以下列舉數本以供參考:《魯拉魯先生的草地》、《珍珠》、《三個強盜》、《這是我的》、《辛爺爺的怪獸》(以上童書均為信誼基金會出版)。
Tips 5:製造機會與人分享
父母不妨幫孩子製造與人分享的機會,邀請別的孩子來家裡玩,或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故事書、衣服捐贈給育幼院或貧苦家庭的孩子。(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