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養成從模仿開始
偉群也是五歲小男孩,在電視上看過幾次「某某姑嫂丸」的廣告,就一直反覆唸誦,而且越講越高興,媽媽覺得很奇怪,偉群根本不懂那是什麼,為什麼一直講呢?
另外,四歲的獨生女文婷,長得十分討人喜歡。但不管父母怎麼保證、勸說,她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和別人分享,只要鄰居或客人的孩子拿了,她就可能會大哭一場。爸媽很擔心,認為文婷是獨生女,缺少向別人學習模仿的機會才會如此。
運用技巧協助成長
其實,四~六歲的孩子正在學習自主、自動的行為與習慣,很多事想自己掌控,有時也想表現得和大人一樣。孩子藉著模仿父母、保母、電視節目等行為,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或藉此代表自己的成熟和長大。既然這階段孩子的模仿行為,是發展的必經過程,父母更需要幫助孩子區分那些模仿是良性?那些需要改變?以下方法可以讓父母參考:
一、以身作則
當孩子不知道如何選擇時,就會學父母。所以想讓浩浩不要指使妹妹,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爸爸的說話方式,這比媽媽一直嘮叨更有用。
二、了解需求
當孩子有模仿行為出現時,父母不單只是說「不要這樣」,要想到孩子為何如此,是好奇好玩、無聊,或是想獲得某些權力,引起注意。如果偉群只是無聊、隨口說說,媽媽可以讓他做一些有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如果是想引起注意,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很關心他,即使不說「姑嫂丸」,媽媽也十分注意他。當然,說了之後父母必須身體力行,才能讓偉群放心。此外,也可以和孩子訂出「暗號」,只要覺得父母的關心不夠時,彼此可以有默契地知道。
三、善用遊戲
獨生女的文婷,可能是因為沒有模仿對象,因此不願意分享。父母可以製造機會讓文婷模仿好行為,從故事中,或是玩玩偶的機會教育孩子,例如:「你看,小虎好大方,他雖然很喜歡這個玩具,但是會借給小兔玩,小兔的玩具也會借他,所以他也可以玩別人的玩具」。若孩子真的比較介意、不願意分享,爸媽可以在事前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收起來,以避免爭執,或買一些只供客人來時才玩的玩具,並且讓孩子知道這些玩具是「公家的」。這階段的孩子希望能獨立,所以會區分「我」「你」的觀念,要他能和別人分享東西,並不容易。最好找機會先做練習,否則在他沒有準備之下,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委屈,為什麼「我的」東西要給「別人」玩?
「模仿」是孩子的本性,藉著模仿,孩子漸漸長大成為他獨特的自己,多讓孩子接觸值得模仿的人、事、物,你會發現孩子的吸收超乎想像;不過父母也不能忽略自己的行為,因為你不但是孩子模仿的最佳範本,還是孩子人生航程中,最重要的引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