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是否有性別混淆的問題?

弄錯男女長輩的稱呼,是因為孩子在四歲以前的性別「基本認同期」,往往會依據髮型、衣著來判定「男」、「女」,而孩子的經驗有限,免不了會有誤判情形。另一個可能是:孩子還不太明白各種稱謂所代表的意義,因此,他稱姊姊為「媽媽」,可能只是意味「姊姊也是可以陪他玩的人」。或者,他在拿「稱呼」開玩笑。
孩子的性別認同,隨著他們認知能力成熟而逐漸發展。性別認同的發展,影響孩子的行為,包括:他們喜歡跟什麼性別的孩子一起玩、他們喜歡玩什麼玩具、遊戲。
兩歲半到三歲左右的孩子,在認知發展上已經可以說出自己是男生或女生,但還不清楚「性別」是一個不能改變的特質。差不多要等到六、七歲,進入「性別恆定期」之後,才會理解事物的本質,不會因外表的改變而改變。
當孩子知道自己「永遠」是男生或女生後,就會主動地表現出性別角色符合社會標準的行為。因此現在的角色扮演遊戲,並不代表他日後的性別認同,可以靜觀其變,不必太焦慮,也無須強烈制止。
至於孩子「最近」玩扮家家酒時,總是扮演媽媽的角色;不知道孩子之前有沒有這種現象?是否當時並未留意?你可以先試著問他為什麼喜歡演媽媽,有時候,孩子的理由是很合邏輯的。
六七歲的孩子,即使是在玩遊戲或選擇玩具,已經會配合父母的期望和社會的標準,選擇「配合自己性別」的角色和活動。假如孩子以前沒有這種現象,反而到了六歲才這樣,的確有些不尋常;建議您帶孩子去看兒童心理專家,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