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協助個性軟弱的孩子呢?
從性別角色的差異來談,在傳統上,一般人對性別角色的認同往往都是比較刻板化的,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不同,因而女孩受到的壓力往往要比男孩多一點。例如︰男孩較自我中心、較獨斷的話,可能會受到鼓勵,但如果流淚,就不被認可;女孩子哭可以為人接受,同時也被要求應該以他人的看法為取向,要順從。除了傳統期待上的差異外,女孩子先天生理條件如骨骼較纖細、肌肉較無力等,也無法與男孩子抗衡,因而導致女孩子一般比男孩來得柔弱一些。
但是,除了性別的差異以外,孩子本身的健康狀況、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否合理等,也會影響孩子個性的形成。例如︰過分保護、溺愛孩子,或因孩子身體有缺陷而對他有求必應等,都會使孩子像溫室中的花朵般,禁不起挫折。
一般說來,孩子的每一種行為模式的成長,和父母的態度與生活中所模仿的對象都有密切的關係,尤其以父母在無意中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影響最深。例如︰男孩子們在玩較激烈的遊戲時,父母可能會說︰「男孩子就是這麼野,真沒辦法。」但如果參與遊戲的是女孩子,父母則可能說︰「太過分了,簡直不像個女孩子。」長期下來,這種種反應態度已經為男女幼兒規定了一種行為模式︰女孩子比較傾向於文靜、乾淨的活動,說話要溫和,遇到挫折時,以眼淚代替據理力爭……。這些行為可以說是父母有意無意中培養出來的。另外,模仿也是一項影響因素,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常會模仿身邊關係密切的同性別的人,如果這些人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屬於比較軟弱的角色,孩子也會受到影響。
不要太心疼,而要協助他
孩子個性的軟弱,父母有很大的責任。例如︰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父母馬上就為他代勞,屢次取代之下,孩子自然形成依賴性。當他和別人玩受委屈哭著回家時,得先自我冷靜下來再處理。否則,心疼的情緒會使我們疏忽了事情的是與非,庇護的結果,更會妨礙孩子發展自我防衛的能力,同時還會加重孩子的依賴性和軟弱行為。
孩子們吵架,受委屈的一方哭著回家,是很尋常的事,不論男女孩都有,也不能因而斷言這是軟弱的行為。很多事情的背後通常都有隱藏原因,我們應該先設法了解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表現。舉例來說吧,有的孩子相當敏感,就算別人不是故意碰他的,他也會哭;有的孩子則是妒忌的緣故,打不過別人就以哭作為援助;有的孩子是對自己沒有信心,以哭的方式來表現他所受的委屈,藉此獲得別人的注意與同情。每個孩子的心態都不一樣,因此,父母和老師在處理之前,最好要對每個孩子的個性有所了解。
面對心裹受委屈的孩子,我們不妨先站在他的立場,同理他受委屈、難過的心情,表示你和他有相同的感受,再幫助他發洩委屈的情緒(例如︰去拍皮球等)。如果是面對比較沒有信心的孩子,那麼我們應該從幫助他慢慢建立信心開始,多讚美他原有的優點,再鼓勵他嘗試新奇的事物。
此外,滿足孩子基本的心理需求很重要。孩子的基本需求即是︰安全與愛、責任與任務、讚美和認可。安全與愛是一種心理的維他命,能免於不被愛的恐懼,孩子才能放心地去發展;衡量孩子的能力,賦予他能擔任的任務與責任,對他所作的給予適度的讚美與認可,都會使孩子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提昇他對自我的肯定。對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的教養態度能針對他的需求而調整,那麼,他的發展就會有動力,一些行為困擾也都可逐漸獲得改善。
當然啦,如果他每次都被別人欺負,那麼,父母就要追究原因,或是安排適合的玩伴和他一起玩。同時還要教他作適當的自我保護,不必過分忍受,否則是會變得愈來愈柔弱的。在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後,父母不妨和他討論這樣作合不合適。同時,也可以找一些很好的範例(例如︰歷史故事人物)讓孩子模仿學習。
現代父母難為嗎?有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慨︰要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真不容易。其實,在孩子而言,成長本身又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呢?在成長過程中,他還得要承受來自成人和自我的壓力,他需要我們的輔導和幫助,去發展自我。而我們所能做的最好幫助就是︰根據兒童身心的發展來教養他,不要將我們的期望建立在他的能力水準之上,一味地想要他達成;也不要將我們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託在他的身上,希望他來完成。父母最好多接受親職教育,多吸收、充實有關兒童發展方面的知識,並且多與同年齡的父母們交換經驗、和老師們交換意見等等,幫助自己更稱職、更成功地扮演父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