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要有禮貌啊?

  爸爸,為什麼我要有禮貌啊?如果我不說阿姨好,她會生氣嗎?媽媽,那個人為什麼沒有說對不起,你不是說每個人做錯事都要說對不起嗎?為什麼我要說謝謝才有糖吃哩?

  學齡前的小小孩,問題最多了!從兩、三歲時候問「這是什麼」、「你在幹嘛」、「要去哪裡」等問題,到五、六歲問「為什麼那個人要這樣」、「為什麼我不可以」,爸媽必定發現,孩子的發問越來越深入而直搗核心---他是在挑戰大人的行為價值嗎?

  孩子的認知能力逐漸讓他可以「認真想」一件事情的因果關係、來龍去脈,除了對這個世界種種事物好奇,他也開始觀察到一個人的行為與想法間的關係、人和人之間的互動,並且期待每件事、每個動作、每個發生的過程都會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是挑戰你,他只是認為,偉大的爸媽會告訴他所有情況發生的前因後果,並且給一個他能懂的說法。

  許多社會行為,對我們在團體中優遊十幾二十年的成人來說,似乎已經是毋需思考的自然反射模式,但是對正開始發現原則、建立規律、剛進入人群世界的小小孩而言,他的確是有許多不明白。不僅生活環境與個人特質都會造成行為上的差異,加上有些屬於這個社會所承襲的文化價值,難以一時解釋清楚,當他會試著用一些通則,套用在自己所觀察到的每件事情上時,也就難免產生困惑。
在你想清楚自己所認為必要而期待孩子學會的社交禮儀之後,下一步就是要面對孩子頻頻丟過來的問題了。怎麼說他才懂呢?

簡單直接,具體實際
  小小孩還不能像我們一樣,抽象地去想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道理,雖然「不為什麼,你就是要說謝謝!」這樣的回答已經無法滿足他,但你也無須長篇大論地解說「從前從前…謝謝的意思是…。」孩子可以懂得的,是他可以親身體會到的具體實際的情況,「當爸爸跟你說『喔,謝謝你,你真好』時,你是不是也會感覺很溫暖啊,覺得爸爸注意到你了、把你當成小大人?你是不視野覺得自己懂事了?而且爸爸心裡真的很高興你幫爸爸的忙,所以想要把謝謝你的感覺告訴你。」

引導孩子同理各種感受
  許多禮儀發自內心,其實是對人的尊重態度與關懷。這個時候的孩子,漸漸發展出同理心,能夠試著用自己的感覺想像別人的感覺,轉換不同的角度觀點,許多真實情境便是機會教育。「別人拿走你的玩具沒告訴你,你是不是會很擔心啊?是不是希望他能先告訴你?你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別人大概也不會喜歡呀。」這樣談談別人心裡的感受、與孩子的經驗結合,對他而言,就是很好的思考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