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候」,開啟社會化能力
一個善意的問候,不僅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是孩子發展社會化能力時,比較容易學習的課題。爸媽該如何創造學習的機會,並且有效地引導孩子呢?
學齡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主要著重在:能跟別的孩子一起玩;能與同齡的孩子建立友誼;能與別人公平的玩,並且能遵守遊戲規則;當自己的權利受他人侵犯時,知道如何捍衛自己。
母親的身教,影響孩子社會化發展
有關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研究指出,母親與孩子的社會化能力是正相關的,換句話說,母親社會化的能力越強,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就越好,這是因為母親身教的影響。如果孩子平日看到母親如何與周遭的人互動,無形中就能學會這些技巧,他的社會性發展自然就比別人好。如同發展其他的能力一樣,會有個別差異,社會化的學習,有人領悟得快,有的人不知如何舉一反三。
外向的人,由於社會化能力較強,在技巧的運用上,比較能拿捏自如;內向
害羞的孩子,可能需要刻意不斷地練習,才能得心應手。
從打招呼,跨出社會化的第一步
要能與別人一起玩,孩子要先克服害羞,知道如何跨出第一步,最簡單的是能注意到周遭的人,並與他人互動,所以跟別人打招呼和問候,是學齡前孩子很好的學習課題。建議爸媽可以從「問候」這件事做起,並掌握下列教導的原則:
●在平常生活中建立觀念
孩子在面對新的情況與事物時,最常使用的解決之道是:憑著原始的直覺作嘗試。如果爸媽在平時能教導孩子運用適當的應對方式,例如,在剛與他人見面時,懂得如何與人打招呼,日後遇到相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比較有概念,可避免面對別人時沒感覺或不知所措。
●爸媽實際示範如何去執行
空有概念而沒有經過練習,是無法表現在行為上的。爸媽在教導孩子一個新的概念時,應同時示範如何去執行。例如,早上起床時,爸媽可先以身作則問候家中長輩,或是主動向孩子道早安。出門在外遇到熟人時,除了自己問候,也引導孩子說叔叔好,阿姨好。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怕生,你不必強迫孩子說出口,但仍要保持引導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大人之間的友善。多幾次經驗之後,孩子可能慢慢做出微笑或招招手的動作,再漸漸進步到能說出問候語。
●給予立即回應及正面鼓勵
一旦教導孩子「問候」的概念,當生活中出現類似機會時,爸媽應引導孩子去運用並立即給予鼓勵。例如:爸爸和孩子在超市裡遇到同事,爸爸可以對孩子說:「這是陳叔叔,來跟陳叔叔說『叔叔好』。」孩子問好之後,可能立即從陳叔叔的口中得到讚許。等到陳叔叔走了,爸爸不妨再次肯定孩子的表現,跟孩子說:「你很有禮貌,會跟叔叔問好。」孩子有了這個良好的經驗之後,下一次會更樂意去表現。
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認為,當個體在學習一個新的行為時,立即回應及正面的鼓勵,會讓個人感到快樂,促使他重複產生相同的行為。相對地,如果個人所得到的是負面的回應,例如批評、嘲笑、或責罵,他便會覺得羞愧、難過;而這個教訓,會降低此一行為的重複發生率。所以,爸媽不妨多運用這個觀點來增強好行為,減少負面行為。
●耐心支持孩子練習,形成好習慣
此外,想讓生活中的每個好行為變成習慣,要藉著不斷地練習才能穩固。這個過程,有時需要數年之久。所以「爸媽立即地鼓勵」和「孩子不斷地練習」必須成為一個良好的循環;而爸媽也不要操之過急,例如,孩子在學會與人打招呼後,當下次遇到熟人時,發現孩子並沒有開口說話,這時,你可以對孩子說:「你小時候,張阿姨常和你玩呢!」然後,讓朋友知道孩子認生,等一下會好些,先給孩子一點時間去適應。只要對孩子有信心,他就更容易做到;當孩子透過練習,對同一個行為愈做愈熟悉,就能形成好習慣了。
兒童社會性的發展,不能以量化的方式測得。有些爸媽認為,社會化的能力不需要特意培養,長大後自然就會了。有這種想法,其實是低估了兒童社會化發展的重要性。社會化發展較弱的孩子,很容易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遭受到許多的挫折,建議爸媽從小好好培養孩子的社會化能力,幫助他邁開與他人愉悅共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