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爸媽如果擔心孩子的心靈變得冷漠孤寂,怕他未來的人生難以美好。那該怎麼辦才好?
從小事情播種,抓緊日常體驗
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所以爸媽別放過日常生活裡可以讓孩子體驗的機會。以做家事為例,強調的是「參與」,不要只顧著理財教育,讓做家事和換取零用錢劃上等號。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收拾碗筷、倒垃圾,長大則換燈泡、修東西,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也是表現對家的關心、照顧家庭的具體實踐感恩行動。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進行感恩教育,可依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性來引導。
學什麼?
1. 學會關愛分享
愛護玩具、動植物;分享玩具、食物和自己的快樂;能關心身邊的人,進而關心周遭的世界。
2. 掌握生活禮儀
有禮貌地說話、學會做客禮節;能尊敬長輩、打招呼;會感謝別人的幫忙。
3. 培養責任感、獨立和自理能力
有紀律、能獨立解決問題;能體會長輩的辛勞、珍惜別人為我們所做的勞動與付出。
怎麼引導?
學齡前的孩子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上小學的孩子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無動於衷的人,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底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本文摘自2008.01月《學前教育》雜誌,文/黃美湄)
****************************************************************************
◎為孩子說個感恩故事
親子間的互相體貼、領受幫助後的知恩回報、對大自然的細心感受、對生活態度的積極樂觀,都是學習感恩的好素材。為孩子說一個感恩的好故事,細心體會書上的情感、寓意,孩子也能一次又一次和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對照,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泉源。
互相體恤․真心回報
《GUJI GUJI》(鴨媽媽養大的鱷魚,在危難中挺身救鴨群)
《野雁的故事》(獨腳野雁帶著自己的缺陷、積極勇敢地求生存)
尊重自然․感恩天地美好
《蚯蚓的日記》(從小蚯蚓的觀點,重新思考人如何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照顧我們的地球》(大人可以做環保,孩子呢?一樣也可以,從小建立環保好觀念,相信,能延續美麗地球的生命)
樂觀惜福․把愛傳出去
《爺爺一定有辦法》(向爺爺學習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會飛的抱抱》(小豬要寄抱抱給奶奶,透過一雙雙不同的手把溫暖傳了出去,讓所有的人,都敞開了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