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記錄孩子的成長軌跡~3~7歲兒童的繪畫發展
兒童的繪畫能反映出孩子在生理、情感、認知、社會關係、美感及創造力等多層面的發展。而愈年幼的孩子,塗鴉與生理發展的關係愈密切。
幼童的塗鴉為一連串動作歷程的軌跡,不只反映孩子認知與動作能力的發展,亦暗示了他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倘若我們瞭解兒童的動作發展是從中心(頭、軀幹)向四周外射發展的原則,就不難理解幼兒的塗鴉發展,正反映其自上臂關節、肘關節、腕關節,乃至指關節發展的歷程。
命名塗鴉期
當3~4歲幼兒的塗鴉逐漸出現封閉、類似圓圈造型的獨立線條時,表示孩子的思考模式逐漸由感覺動作轉為象徵取向。
幼兒自發地以象徵性手法將內在的心象,以大小不同的圓圈和線條表現出來,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命名塗鴉期」(Naming Scribble)。顧名思義,幼兒在塗鴉時,或許會伴有口語的描述,但口述的情節可能出現前後不一致的情形。
幼兒繪畫中出現圓圈造型,在發展上的另一個重大意義是:反映出兒童視知覺的發展又邁入另一里程碑。幼兒能識別出圖與背景的關係,也暗示幼兒在一視覺場中,已具備區辨出視覺焦點的能力基礎,此能力為認知學習的基本能力,關係著孩子是否能在一視覺場中選擇主要的刺激源(如書本)。
前樣式化期
幼兒在自說自話一陣子後,原本佈滿類似圓圈圖像的畫面,將漸漸地分化,形成簡單的象形圖樣,步入下一個發展里程碑--前樣式化期(Preschematic Stage,4~7歲)。
此階段幼兒開始有意識地去創造形體,並嘗試以自創的繪畫語言與外界溝通。畫面上的線條與符號,逐漸地與幼兒創作時的身體動作喪失了明確的關係,反而與其所處的環境有了相關性。此種表現的慾望往往帶給孩子極大的滿足感。
此階段幼兒經常追求新的觀念,改變圖畫中代表特定物體的符號,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到七歲左右,直到孩子建立起個人的表現方式為止。
以下僅就兒童畫中的造型、空間、色彩三要素做簡單的介紹:
一、造型
此階段初期(4~5歲)的幼兒,畫中最常出現的物體均由圓形分化而來,諸如人、太陽、擬人化的動物等。整個幼兒期的物體造型,可說是由圓形演變到幾何圖形的發展歷程。
幼兒畫中最初出現的「頭-足」型人物,我們稱之為蝌蚪人,此造型反映出他對人的深刻體驗--對人的五官的獨特情感。
一般而言,四歲孩子的圖畫,有時會讓人認不出他在畫什麼,但五歲孩子畫作中的物體圖像已清晰可辨。六歲孩子的畫則變得較為複雜,往往表現出特定的主題或目的。
不過,一般幼兒的畫作雖呈現出發展的一致性,但也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個別差異。除了認知發展方面的差異外,文化學習方面的衝擊、感覺統合方面的能力、甚至繪畫媒材的不同,均會影響此階段幼兒繪畫的美感表現。
二、空間
幼兒此時期畫作中的物體,看似隨意地分布於畫中,其實,幼兒和他所描繪的物體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情感關係,但物與物之間,缺乏客觀的邏輯關係。換言之,幼兒所描繪的,是一種主觀認知的空間觀,即便是物體間的大小比例,亦為其主觀價值判斷(情感為主)的寫照。
三、色彩
在兒童確切地建立物體的「固有色」概念(7歲左右)之前,幼兒繪畫中的用色,受到他對物體的概念、感覺和情感經驗所支配。
研究顯示,幼兒繪畫中最早出現固有色的物體為太陽、雲、樹......等自然界中常見的景物,而最後出現固有色的物體則為人物。由於兒童畫中的色彩應用,普遍被認為能反映出個體的情緒狀態,故整個幼兒期繪畫中的用色現象,正反映出孩子從以自我為中心,到對社會價值觀念認同的歷程。其中,5~7歲階段更為用色現象成長的高峰期,可謂幼兒情緒智慧成長的關鍵期。
美術教育應著重美勞活動的歷程
前樣式化階段的兒童畫,可說是幼兒最直接、最真實的生活經驗寫照,不只是孩子認知與感情等發展的記錄,也提供成人一個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管道。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應著重美勞活動的歷程,而不只是最後的作品。
許多父母送孩子上美術才藝班或幼兒園,常有「總得要有件像樣作品帶回家」的心態,這不但帶給老師壓力,也影響美勞教學的方針和品質。
其實,孩子的作品內容、樣式和美感的變化,乃反映其思考方式、感情和認知的發展演變。我們不能因為提供孩子一些方法和技巧,就期望他能完成一件「好看」的作品。在孩子的創作歷程中,行為會變化,成長的形式也不斷地改變,有意義的經驗自然會促成孩子繪畫樣式的改變。
另外,在藝術動機的誘發上,我們強調須藉由一些具體經驗的幫助,不管是真實或想像的,希望讓孩子能「身歷其境」而後表現於創作上。
美勞活動在教育的範疇中,尤其在幼兒的知覺成長方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隨著創造能力的成長,幼兒人格的養成空間更形開闊,想像思考和推理能力增強,作品也較有原創性;而隨著情感的成長,幼兒適應新環境、表達情緒的能力也增強了。
不僅如此,國外有研究指出,藝術活動和幼兒智慧、社交和美感的成長亦息息相關(Lowenfeld & Brittain,1987)。
藝術提供孩童去研究、發明、探索和想像的機會,也讓孩子從中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可以說,提供了人生發展中所必須體會的一種經驗,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提供了個人獨立思考的空間。
給家長和指導者的建議
在3~7歲幼兒的繪畫發展上,下列幾點是家長和指導者可以從旁協助的,以便能更清楚幼兒身心發展。
1.從幼兒開始塗鴉起,即按序收集他們的作品,並記錄繪圖日期、過程和繪畫內容。
2.觀察孩子繪畫和語言的發展。
3.當孩子有立體創作的成品時,不妨拍照存檔,並比較其平面和立體作品的異同。
4.特別留意孩子畫作中人物造型的演進。
5.觀察幼兒的遊戲行為,注意其和同伴的對話。比較孩子會話模式和其繪畫中空間關係之發展。
6.觀察孩子繪畫裡的用色變化,哪些物體的用色是符合視覺經驗的(如頭髮用黑色、樹葉塗綠色)?哪些物體是隨意用色的?為什麼?
7.觀察幼兒畫中「數」的概念,如手指、腳趾的數目。從幾時開始,孩子能將所知的概念有效地呈現在其畫作上?影響他有時能正確地呈現、有時不能的因素是什麼?畫面上出現多人時,是否每個人的手指數目均是正確的?哪些人不是,為什麼?
讓繪畫伴隨幼兒一同成長,在孩子創作的歷程中,時時給予支持、關懷、讚美和鼓勵。最佳的兒童畫指導者,除了具有創造力,熱衷於藝術活動,瞭解兒童的身心發展外,還必須樂於和孩子一塊兒思考、行動,並共同分享成長過程中的喜悅和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