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懂季節變化

過了中秋,天氣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對幼兒來說,要感受或理解這些景物的變換,不僅牽涉到觀察、理解的能力,和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從具體事物中觀察時光足跡
通常大班年紀的孩子對於季節的變化已經比較有概念,但這些概念並不是突然就會的。由於「時間」非常抽象,年幼的孩子必須透過具體的事物,來學習這些概念。大約在小班年紀,孩子已經會使用較多與時間有關的詞彙,並藉著生活中具體的事情、周圍環境或大自然的變化來建立時間概念,例如:早上就是「上學的時候」,吃過午飯就是「下午」了。

孩子從看見早上的陽光、晚上的黑夜,由視覺感受先建立基礎概念;之後再透過玩具時鐘或家中的掛鐘,清晰地看到時鐘上的時針、分針、秒針怎麼移動,爸媽可搭配生活經驗,讓孩子易於聯想與理解時間的意義,例如:告訴孩子幾點幾分是上學和放學的時間、觀察幾點鐘天黑等等,孩子經由這樣的過程就能加深對時間的印象。

和孩子討論四季變化的話題
接下來,爸媽就可以跟孩子談談有關四季的變化,擴充對時間內涵的認知。一般說來,4歲左右已經具有四季的概念,並能正確地使用如「今年夏天我去阿公家玩」這類的語彙,也知道每年過生日等重要的日子。5歲之後對於星期幾或月曆非常有興趣,爸媽可以拿著月曆和孩子一起數數看:一個星期有幾天?一個月有幾個星期?一年有幾個月?春夏秋冬怎麼分布?引領孩子思考,一起找出答案。爸媽還可利用圖畫書或帶孩子觀察自然變化,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四季,例如:從冬眠的故事可以知道有的動物需要冬眠,從樹葉變色及落下知道冬天快到了。

在生活中擷取豐富的季節元素
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花草植物,許多蔬菜水果也在不同的季節熟成,當爸媽假日帶孩子到戶外踏青或是上賣場採購食物時,都可以趁機引導孩子觀察戶外的景象或色彩變化,留意賣場中哪種蔬果正是豐收的季節。等到下一年季節變化時,孩子有了先前的經驗和記憶,就能更敏銳地察覺新的季節又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