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看見孩子成長的窗口

撰文/陳幸伶

每一種遊戲,都是孩子的心理狀態、經驗和能力投射的窗口,它讓爸媽了解孩子現在在想什麼、喜歡什麼、又學會了什麼,隱含了很多成長線索。而從研究上來看,這其實也是孩子學得最快、最好的方法。

遊戲,情緒和人際能力的練習題

遊戲,是一種釋放壓力的自然方法,不論大人和小孩都很需要。根據研究,已發現被剝奪玩樂機會的老鼠,大腦前額葉功能會受影響,容易有沮喪和反抗的行為;也有研究已證實,玩得足夠的孩子,比較能專心學習。此外,適度的遊戲,除了能讓孩子從每日例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喘息的機會與調節情緒,也能讓孩子離開大人建構的世界,在玩的世界裡有機會「當家作主」。

遊戲時間,也是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機。早在孩子能大方分享他心愛的玩具給兄弟姊妹或朋友時,他可能會先借給他的布偶玩。而他主動說出的第一句「請」和「謝謝」,也可能出現在和想像朋友的下午茶約會裡。

除了參與團體遊戲,讓孩子學習輪流、分享和溝通等人際技巧,爸媽可別小看了孩子在家中扮演醫師、警察的「獨角戲」,或者一人分飾多角,自導自演、自得其樂地玩起迷你玩具偶的時刻,因為他正在培養「角色取替」的能力,練習跳脫自我中心、由他人的觀點來看待事物,而這正是人際相處最核心的基礎能力呢!

遊戲,小小科學家的實驗室

孩子每天都在認識這個世界,需要理解的概念從大小、長寬、冷熱、空間、邏輯到歸納推理……,這些抽象的概念,孩子唯有透過反覆操作才可能慢慢理解。

如果你給5、6個月的孩子任何物品,他會放進「嘴巴探測器」嚐嚐味道和質地,而10個月的寶寶則會把拿到手的物品都往地上丟,以確認地心引力。給3歲孩子一糰黏土,他除了會嘗試反覆摔打、壓扁,把它搓成長條,也許會撕下小段
壓扁後變成餅乾分給玩伴,再把它合捏成一個大Pizza。在黏土遊戲裡,包含了部分和全部、等量均分,還有一塊黏土變成不同形狀後仍舊是等量的概念。這些遊戲是實驗,也都是學習。

遊戲,幼兒解決問題的鍛練場

玩的經驗夠多,孩子的背景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資料庫也會愈豐富。心理學家已從很多研究發現,合適的遊戲可促進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孩子會應用先前自由遊戲時間玩過的棍子,挑出最長的木棍設法綁起來,以取得原先拿不到的盒中粉筆或彈珠。而經過大人示範如何取出粉筆或彈珠的孩子,一旦自己嘗試後失敗,很快便放棄挑戰。

每種遊戲能提升孩子的能力各有不同,但專家指出,想強化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標準玩法的遊戲助益較大。研究者將解決問題的方式分成有標準答案的聚歛性思考(如:拼圖),和有多種解決方式的擴散性思考(如:積木)共兩類。研究發現,在遊戲實驗中,先玩過積木這類擴散性玩具的3歲半孩子,在同時運用積木和拼圖素材建構村莊時,比先前只有接觸拼圖這類聚歛性玩具的孩子,更有巧思和創意,不會受限於單一作法,也更不容易半途而廢。而且,當允許孩子不需照標準玩法、可自由地玩玩具時,孩子會有較多的創造性玩法出現。

用遊戲,儲備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愛因斯坦不玩識字卡》(智園)一書的作者群,以多年從事嬰幼兒研究的專業,為「玩」下了定義,他們認為「玩,對於幼兒等於是汽油之於汽車,是孩子從事智能發展的主要燃料。」也就是說,少了遊戲,孩子的學習其實是事倍功半。

未來是持續變動的「進行式」,只要讓孩子有適齡而多元的遊戲經驗,爸媽不必擔心孩子錯過任何補習課程,也不需急著背誦百科全書上的「過去式」知識。當孩子能活用工具、認得字、具有創意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無需擔心他無法在競爭激烈的未來有所成就。知名的幼教專家蒙特梭利女士曾說過,孩子的學習是:「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親愛的爸媽,從今天起,請讓孩子在生活遊戲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