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糊屢教不會,有問題嗎?

導致迷糊的神經生理因素

1.神經的抑制力量不夠
孩子能學到或做好某些事情,要靠神經系統來逐漸抑制無數瑣碎的感官訊息,然後才能專注在所要學習的事物上。如果在費心教導下,孩子仍舊忘東忘西,比同年齡的孩子更容易遺失東西或分心,則可能是由於他的神經生理上的抑制力量不夠造成的。一般說來,這種孩子的防禦性觸覺系統往往會對周遭的刺激過分敏感,而生理上也容易激動不安。
2.對「位置」及「秩序」的感覺統合能力欠佳
如果孩子經過一再教導,仍無法收拾簡單的玩具及房間的東西時,就可能是因為孩子神經生理上對位置和各種秩序的感覺統合能力之發展欠佳,尤其是眼睛無法正確地判別方向和距離,手眼協調的能力不好,識別性觸覺的發展不良,對自己的肌肉和關節動作的感覺不清楚,導致對外界的情境也無法辨別清楚。這種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感覺方式跟別人不同,對各種感覺的統合能力欠缺完整性,不僅生活細節上常會出差錯,對父母的教導也無法充分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一直怪罪孩子不聽話,是於事無補的。

雖然「不掉東西」或「收拾好房間」不是難事,但孩子必須專心,並且統合好各種身體器官的感覺,才能做得好,他必須有良好的平衡感和皮膚的識別性觸覺,必須清楚自己肌肉關節的動作和位置。如果孩子因為神經生理上有障礙,或是因為小時候沒有足夠的爬、滾、碰和跳等機會,各種感官的潛在能力無法發展出來,就可能產生許多行為上「迷糊」的問題。

從感覺統合的觀點來看,父母如果有耐心讓孩子在內在驅策力的引導下,從攀爬、滾、碰、跳的探索中,增進孩子的觸覺、內耳前庭平衡感和肌肉關節的動覺,或許是看起來不相關卻更根本的方式呢﹗

迷糊不得

孩子太迷糊會影響學習。孩子如果被別人認定為是個迷糊的孩子,他也會這樣看待自己,而導致事事不專心,覺得自己做不好,後果是很嚴重的。因此,請不要任意說孩子是「糊塗蟲」。而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缺點時,就要儘早幫助他改善,不要讓「迷糊」成為孩子學習上的障礙。萬一孩子因為自認為糊塗、反應慢、是應聲蟲、學習上有退化的現象時,在團體中也可能會受到排斥,父母和老師應採一對一的方式來協助他慢慢建立自信心。

雖說「難得糊塗」是一種人生的趣味和意境,但對幼兒而言,「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生活能力,都是從小必須培養的。幼兒的可塑性很高,只要父母、老師及早留意,給他們學習的機會,迷糊的情況是可以改善的。

「迷糊」看起來是小事,卻牽涉到神經生理的基礎和父母的管教方式等等。小問題、大道理,這可是父母「迷糊」不得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