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對方法,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

文/王宗騰 台北市立大學體育系主任

某個晴朗的下午,有個小一孩子拉著媽媽的手,很開心的拿著一顆皮球要媽媽丟給他接,媽媽也很開心的跟孩子玩著投接球的遊戲。媽媽投了高飛球、平飛球,孩子興奮地想把球接起來,但是都沒有成功,不是打到自己身體,不然就是球碰到手之後又快速的彈開。媽媽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是接不到球?該用什麼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到球呢?

其實不只是這位媽媽,這也是許多家長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孩子老是做不到這樣的動作?」、「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解決問題呢?」

做不到?就降低動作的難度

根據學者Newell的三角限制理論,動作發展主要是受到「有機體」、「環境」與「工作」三者變化所產生的交互影響,也就是說天生的遺傳、後天的學習環境以及動作的難易程度都會對動作發展產生影響。

在上述的例子中,只要媽媽能夠改變動作的難易程度(也就是理論中的「工作限制」),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到這顆球。例如:媽媽可以縮短跟孩子投接球的距離、改變給球的方式 (將高飛球、平飛球改成反彈球及滾地球,或是將過肩丟出的「高手給球」,改為由下往上拋的「低手給球」),或是換成大一點的球等,都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到球,讓他更有成就感。

動作也需要循序漸進的學習

除了投球、接球的動作之外,孩子們最常做的,還有運球的動作。如果家長希望從沒有接觸過運球動作的孩子,能夠做出流暢的單手運球的動作,可能會非常的困難。建議家長,先試著縮短球與手的距離,也就是讓孩子以坐在地上、打開雙腿的姿勢,做雙手放球、再接球的動作。接下來,以跪姿、蹲姿及站姿的方式,逐漸增加手與球的距離;然後再由放球改變為推壓球,最後連續接放球。如此循序進練的練習,孩子最後就能完成單手運球的動作囉!

對孩子來說,動作不能完成一定是有原因的。許多的家長常常因為對動作的難易程度不夠瞭解,而把自己的經驗套用在孩子的身上(自己認為這個動作很簡單),又加上指導的能力不足,而給了孩子錯誤的指導或是不適當的責罵。

殊不知動作的學習,跟國語、數學等課業學習的概念是一樣的,當沒有學習過之前的基礎知識,直接跳到後面的學習時,就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也就是說,當孩子無法順利完成某個動作時,家長應該要想想如何利用更容易、更簡單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讓孩子循序漸進的學習,累積成功經驗獲得成就感,而不會感受到失敗帶來的挫折與沮喪。

累積成功經驗,運動才有樂趣

因此,當孩子進入到國小階段,如果有機會接觸到之前從未學習過的運動技能,因為失敗而感到沮喪時,家長別忘了利用「工作限制」原則來幫助孩子。例如:現在國小最風行的樂樂棒球運動,孩子可能打不到擊球座上的樂樂棒球,當孩子打不到球時,記得幫孩子換一顆大一點的球,或是提醒孩子把棒子握短一點、用握拳的手直接當作是棒子,這樣都能讓孩子更容易能夠擊中球,獲得打球的樂趣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