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必佳?
大致說來,麥可目前的狀況和他嬰兒期的發展十分吻合。然而,是不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可以從小看大呢?
氣質可以由小看大嗎?
每一個新生兒都有他自己的特質。有的很愛睡,有的常驚醒,有的喜歡笑,有的則特別愛哭。討人喜歡的寶寶通常長大後也很有人緣;喜歡刺激的孩子長大後會比較有冒險精神。
五十年代末期,紐約學者亞歷山大‧湯姆斯和史得拉‧柴斯開始對一百四十位新生兒做長期研究。結果發現,根據性情與特質,可以將大部份的嬰兒分為三大類:
一、溫馴好帶型
這類型的嬰兒有規律的飲食、睡眠及排泄習慣,容易被逗笑、不常哭鬧、適應力強,而且斷奶時多能很快接納新食物。大約有百分之四十的嬰兒屬於這一型。
二、難應付型
這類型的嬰兒生活習慣非常沒有規律、害羞怕生、有強烈的好惡,常常因為一點點不如意就大哭大鬧。約有百分之十的嬰兒是「難應付」的。
三、不易帶動型
這類嬰兒也有許多「難應付」的特質,只是問題沒有那麼嚴重。只要耐心地給他們時間,他們多半會漸漸調適自己。大約有百分之十五的嬰兒屬於這一型。
除了這三個類型之外,其他百分之三十五的嬰兒是「混合」型的,他們在某些方面活潑可愛,但在其他方面卻又十分彆扭。
這項追蹤研究一直延伸到他們的青春期,結果發現他們都還保持著嬰兒期的特質。但這並不表示性情與氣質一出生便完全定型。結果之所以如此,和教養方式十分有關,一個「難應付」的嬰幼兒,很可能因為常常得到負面回應而變本加厲。
動作發展是否能當預測指標?
動作發展方面的成就,例如坐、爬、走,都是明顯易見的,因此最容易被拿來互相比較。
莎拉的兒子傑克,五個月就坐得穩、六個月時會爬,十個月大就會走路了。莎拉得意地說:「大家都說傑克將來一定是個資優兒童,他那麼小就會爬。我聽說這是智能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關鍵,我深信越早會爬的小孩將來一定越聰明。」
然而,現在四歲的傑克是否如當初大家預期的那樣資優呢?莎拉說:「傑克是很聰明,但並不是非常突出。他的朋友羅吉一直到十個月大才會爬,十六個月大才學會走路,而今的表現卻不比傑克遜色。」
一般說來,舉頭早的嬰兒通常較早學會坐和走路,然而不管早期動作發展是快是慢,到了四歲左右,孩子的動作進展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而其後體能技藝的差異,多半是因為有沒有參與特殊鍛鍊的緣故。
動作發展不像社會情緒發展那樣可以藉外力左右,只要孩子得到充分的愛與照顧,時機到時,自然會達成這些里程碑。因此,試圖提早要求孩子做一些事,基本上是毫無意義的。
在一項以雙胞胎為對象的研究裏,其中一個每天被牽著手練習走路,另一個則坐在旁邊看,最後的結果就像其他雙胞胎一樣,他們幾乎同時學會走路。
動作發展的快慢似乎與家族遺傳有關。作者的三個小孩都在五個月不到的年齡就會坐、六個月就會爬、九個月大就會走路。然而我們的家族並不因此而運動細胞特別發達。
語言發展能反映智能嗎?
語言發展比動作發展更能反映智能,但即使如此,仍有可能是個誤導。珍妮到二十個月大才開始說得清楚單字。「我說的話她都懂,但是她連『媽媽』都叫不清楚。我朋友的小孩和她一樣大,都好會說話,每次一比較,我就覺得好沮喪。」珍妮的媽媽說。
但珍妮兩歲就迎頭趕上了。「她一開始就會說完整的句子,而且理解力比其他孩子強。三歲不到她便完全了解大人談話的內容,六歲時她是班上語言能力的佼佼者。」
歷史上還有許多名人是很晚才開口的,愛因斯坦就是個很有名的例子,他幼時有語文學習上的障礙,但這並不妨礙他科學上的成就。
當然,語言發展過慢,也很可能是問題存在的癥兆,因此,如果你直覺上感到有問題,還是應該向專家請教。
智力測驗準確度到底有多少?
所謂的智力測驗,可以用來診斷嬰兒腦部功能是否異常,但測驗得分高的嬰兒長大後並不一定資優或有好成績,因為在學校學習所需的語言能力、空間觀念及分析能力等,在嬰兒期是無從測驗起的。雖然兩歲半幼兒的能力測驗有類似的項目,但仍舊不足以準確地預估將來的智力發展。
一項以中產階級正常兒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從兩歲半到十七歲的平均智商變化是二十八點五分。三分之一的小孩智商變化超過三十分,有七分之一的小孩甚至差距達四十分以上。
綜觀這項研究結果,從嬰幼兒期到成年,可能的智商變化的確令人咋舌。由此可見,嬰幼兒時期的測驗,是無法用來預測將來的智力潛能的。
有些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趕不上別人,有些又深信自己的子女在某些方面資優而沾沾自喜,這些情況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嬰幼兒的發展是動作、智能、社會、人格等各方面一點一滴逐漸累積成熟的。身為孩子的父母親,你比任何測驗工具更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