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心不在焉的小孩II ~6個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外在原因
|
|
|
|
|
|
|
|
毛毛上幼稚園已經一個月了!但毛毛的學習專心度一直是媽媽很擔心的問題。在家裡,毛毛的專心時間總是很短,經常堆了一下積木,就跑去玩小汽車了,翻圖畫書也往往翻沒有兩頁,就跑去看電視卡通。儘管毛毛嘴上回答說「聽到了!好~」,但媽媽叮嚀的話也老是像耳邊風一樣的說過就忘……今天毛毛又沒聽到老師交代的事,讓媽媽大傷腦筋!媽媽心想:「孩子的專心度一定出了大問題!我得趕快想辦法加強他的專心度!」
相信有很多關心孩子學習力的父母,一定會認為毛毛媽媽說出了您心中的疑問與想法。由於孩子的專注力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果,因此提升孩子的「專注能力」一直是相當受重視的教養話題。但是,親愛的父母,你們是否曾認真想過:您真的了解孩子分心的原因嗎?
孩子為什麼不專心? ----影響孩子專心度的內在與外在因素
經過兒童專家與幼教老師多年的觀察經驗,共提出十一個較可能影響幼童專心度的原因。這十一種原因又可依照個別屬性,歸納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兩大類。然而在檢視原因之前,專家特別提醒父母必須先有基本的認知:在同一個教室裡,班上孩子專注程度的差異性是必然的。而小朋友對老師講話的注意與吸收程度不同,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以下將針對影響專心度的「外在因素」作說明:
「外在因素」在此意指影響專心度的因子多來自孩子自身以外的客觀環境,分別為人為干涉、環境干擾、學習內容的難度、教學技巧、動靜失調與低自主性活動等六個因素。
1.人為干涉---擾亂孩子專心度
大人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當、過度的介入,相當容易造成孩子不專心的學習態度。很多大人基於學習效果的考量,總會忍不住干涉孩子的學習歷程。當大人看孩子一直玩玩具車,會質疑孩子:「玩這個玩具有用嗎?」於是跟孩子說:「不要再玩車子了,去玩樂高嘛!」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如果做事時經常被干擾,就要重新開始醞釀心情,進入「專心」的時間自然就會拉長。想一想,大人自己是否經常希望孩子「專心」,卻常常打斷孩子正在「專心」從事的活動呢?
2.環境紛擾---分散孩子專心度
孩子在學習環境中,通常同時面對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而來的很多刺激,在這麼多刺激中,孩子必須有能力判斷當下的情境,選擇某個刺激,並暫時忽視其他刺激。同時,他還需要對所選擇的刺激提出適當的反應(處理刺激的能力),如果孩子缺乏這兩種能力當中的某一項,就會出現不專心的行為。例如:當環境中出現孩子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擺設、電視的聲音、以及一些來自食物的香氣時,克制力本來就不夠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分心被吸引,而放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或者即使在做功課,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
3.難度不當---弱化孩子專心度
孩子在課堂上注意力不好,不見得都是孩子的錯,特別是針對一些比較聰明的孩子。有些能力不錯的孩子進入學校後,他可能會因為課程已經學過了、會了,出現漫不經心的情形,甚至去做其他的事。同樣的,當學習難度過高時,也會造成不能專心的現象,例如大人若要求一個五歲的孩子獨立完成200片的拼圖,孩子也可能會因為活動太難,而顯得意興闌珊。
4.技巧不足---分化孩子專心度
當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不能專心聽課,那就要注意是否是老師的教學或教室管理技巧不夠純熟。老師若以過小的音量、沉悶單一的語調、或毫無互動、變化的方式上課,都易讓孩子昏昏欲睡或是東張西望。當老師的教學方法無法吸引住學生的目光與注意時,大人又怎能期待專注力有限的幼童能專心學會新課程呢? 因此當老師抱怨您的孩子上課不專心時,父母親千萬不要忽視其他學習環境中的各種因素。
5.動靜失調---降低孩子專心度
為什麼孩子老是像隻「跳跳虎」,隨時蠢蠢欲動,不能乖乖的安靜看完書或堆積木? 其實根據幼童的生理發展,年齡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動」。幼兒園的課程採「動靜交替」,就是考量孩子有跑一跑、跳一跳、叫一叫的需要,而研究也發現孩子在足夠的運動後,通常就比較能夠安靜下來從事其他較溫和的活動。如果父母老是覺得孩子在家中靜不下來,請您在發脾氣前先想一想:「我是不是一直讓孩子做太靜態的活動了?」
6.低自主性---減少孩子專心度
根據資料顯示,當大人經常採取緊迫盯人式的活動安排,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時間,孩子變成好動的比例相當高。由於孩子想藉著「動」,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因此,常常出現的狀況是,你盯著他,他就乖乖地寫功課,你一離開,他就起來走動。父母必須了解當學習動機來自孩子本身時,孩子才有專注的動力,而較彈性自由的活動選擇,也較易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當孩子感到被重視時,就不需要以「動」來引起大人的注意,自然就不容易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了。
父母是影響孩子專心度的重要人物!
雖然影響孩子注意力的外在因素實在不少,我們卻可從上列原因中歸結出「人」還是影響孩子注意力的最終關鍵,而「父母」在增進幼童專心度的過程中,更是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父母親的教養態度與對專心度的認知除了會左右幼童的學習活動與環境規劃要求,幼小的孩子也必須依賴父母親去發現並消除這些來自外在的分心因子,例如:與幼稚園老師溝通教學的品質與技巧。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與老師多寧願去證實孩子學習能力有問題,也不願意去面對自己錯誤的教養觀念與態度對孩子所造成好動、不專心的影響。因此,專家建議當大人們在探究孩子不專心的原因時,應重新自我思考進而調整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而其他因學習環境或教學方法不適所造成的干擾與影響,也應一併被納入評估以期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此外,建議父母能夠多參與學校的親師活動,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聽課與團體活動的表現,和其他孩子有什麼不一樣,才能從學習環境中找到有效解決分心問題的答案!
本文由信誼基金會提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