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文章
  • 活潑好動常是學齡初期孩子的特質,但是如果孩子好動的程度太嚴重,您可能要考慮是否有生理上的影響因素。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無法依照情境做出合宜的行為等情形,都符合過動孩子的特質,因此,您更需要仔細觀察。 more
  • 不知道您是否可與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呢?根據您的描述,這四個月來孩子的表現不進反退,很有可能是週遭環境的挫折讓孩子更加沒有信心 more
  •   當孩子覺得過於無聊,或是學習環境刺激不足時,孩子就可能養成東摳西摳的行為,此時,若是沒有適時的轉移注意力,來終止類似行為時,這種表現可能就逐漸變成一種習慣性行為。 more
  •   孩子的行為表現一定有其背後因素,很多時候她也不喜歡自己的做法,但卻「身不由己」!所以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動作發展的程度。以她現有的能力為起點慢慢引導她,提供適當的運動玩具、讓孩子有塗鴉、剪貼、捏塑泥土或黏土、自己吃飯及穿衣、做些簡單家事的機會,耐心地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及所做的事,將有助於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心。 more
  •   一般來說,兩歲到五歲間孩子的發音、說話技巧都不夠成熟。因此,大部分的孩子都會經歷一段「正常的說話不流暢」時期。尤其孩子可能因為語言發展不及理解力,懂得多卻說不出口,在急於表達的壓力下,很可能就出現不順暢的現象。雖然,口吃大部分是生理因素(腦部語言中樞的協調不良),但是,父母刻意地提醒、糾正,往往引起孩子的緊張、不安,加深他對自己言語不流暢的意識,延長了不流暢的現象,久而久之可能成了真正的口吃。同時,親人殷切期望的壓力,使他不滿自己的表現,常常會變得自卑、缺乏自信,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影響很大。因此,只要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正常,就請放心。 more
  •   剛滿三歲的孩子面臨生理、心理與行為上的重大轉變,孩子可能出現許多成人無法瞭解的問題;此時,家長不需過於恐慌,只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緒,就能和孩子一起走過這段變化迅速的成長期。 more
  •   口吃的成因可能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學習因素,家長若發現孩子有口吃現象時,先不要過於擔心;可以帶孩子到耳鼻喉科做生理上的檢查,若非生理問題,則必須耐心的按部就班慢慢輔導孩子學習正常說話方式,千萬不要以嘲笑或嚴厲管教方式刺激孩子,否則一旦造成孩子壓力,孩子的口吃問題將愈發嚴重。 more
  •   自閉症是由不明的腦傷所引起,若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有自閉症的傾向,需要帶孩子致兒童心智科檢查,由專家診斷。若孩子只是因為生活中遭遇某些重大變化,或與他人互動時遭遇壓力或挫折,而造成社交上的障礙,家長只要付出心力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聊聊,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與培養社交技巧,就能讓孩子逐漸展露笑容。 more
  • 如果孩子怕生害羞,就應該常讓他與外界接觸,教他和人打招呼的方法,這與嬰兒時期的爬行經驗未必相關。其次,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父母應該適時給予指點,只要孩子容易學會新事物,他就會繼續勇往直前。 more
  • 資優兒與眾不同的天賦、特質,相對帶來特殊的教養問題。爸媽除了可以借助諮詢機構,也要瞭解教養學前資優兒常見的問題與策略,才能使教養過程更加順利...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