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後,解開孩子的交友習題

孩子上學後,萬一在友伴關係上發生困難,你除了心疼孩子之外,其實可以更積極地透過釐清問題、觀察孩子的特質、經常傾聽他對學校生活的描述,同時還要與幼兒園老師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一起協助孩子發展及改善際關係。

通常3~6歲的幼兒多已進入幼兒園,開始面對「在群體生活中交朋友」這件事情。不過,正如前面研究所提到的,不同個性、不同年紀的孩子,在友誼上表現也大不相同。猜猜看,其他家庭孩子的交友難題和你家的相似度有多高?本刊依據信誼實驗托兒所和奇蜜討論區常見的問題,提出我們的建議給爸媽參考。

Q1. 孩子認定的「麻吉」變成別人的好朋友,他覺得很受傷,我該怎麼幫他?

「龐龐說我像跟屁蟲,他現在都只跟小志做好朋友了。」有些孩子情感豐富,認定別人是好朋友,但是太過依賴或黏膩時,可能朋友反而會不想理他。這樣的狀況跟孩子的個性,以及兩個孩子對「朋友」認知上的不同有關係。2~5歲之間,孩子大都是因為共同遊戲而聚集在一起,就算常常換朋友,孩子也不是那麼在意;但5歲以後開始有較固定的好朋友,才比較會出現因「麻吉」跟別人好而傷心的情況。

◎給爸媽的對策
每個孩子因個性及成長經驗的不同,表現出來的人際互動和情感也不同。情感發展較早熟的孩子,比較在乎自己與友伴間的互動狀況;沒有兄弟姊妹的孩子則偏向喜歡與比自己大一點的友伴相處,因此被嫌「跟屁蟲」的機會也相對多一些。

爸媽面對孩子傷心時,請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安慰,傾聽他的感受和傷心;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了解同伴的立場與想法,例如:好朋友可以不只一個,有時候也可以跟不同的人玩。平日請多和孩子討論與友伴相處的感受,讓他知道朋友相處模式有很多種,讓他慢慢學會「好朋友之間除了一起分享,也要讓對方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必整天黏在一起」。此外,幫助孩子擴展他的友伴群,找到新玩伴,也是撫慰受傷心情的方法。

Q2. 孩子跟我說沒人要跟他一起玩,請問我該怎麼辦?

「我不要去學校,都沒有人跟我玩。」這是孩子不肯上學常見的理由。進入新團體多半需要適應期,如果孩子是學期中才進入幼兒園,或是下學期才開始上學,這時別的孩子們已經互動一段時間,形成自己的小群體,新加入的小朋友如果個性比較內向或愛哭,就不容易很快融入群體中。當然,有一些孩子長期抱怨沒有朋友,這可能就牽涉到孩子的個人特質與行為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抱怨沒朋友時,爸媽必須先釐清問題,例如:孩子是每天都沒有朋友一起玩,還是那一天剛好某個小朋友不跟他玩;趁著接送孩子時,聽聽別人眼中的他是怎樣的小朋友。當孩子的困擾是因為太害羞、不會表達想要一起玩時,爸媽可以提供改善的方法:例如教孩子打招呼的方法、練習說「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或者由爸媽示範向小朋友說:「小玲可以跟你們一起玩嗎?」

在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對幼兒結交朋友也相當重要。爸媽需要跟老師多聯繫,把難題與老師討論。透過老師在教學活動上的設計,安排許多小組式的遊戲,例如:一起搭積木、蓋城堡時,孩子就比較能產生互動;或讓被動的孩子加入友善孩子的小組,比較不易被忽略;同時,也可邀請熱心的小朋友幫忙帶領,例如:「請你幫忙帶他去美勞角拿蠟筆。」孩子之間多一些個別相處的機會,更能培養出友誼。

Q3. 我的孩子和朋友吵架了,該怎麼幫他們和好?

「今天玩扮家家酒,沒讓安安當公主,她就生氣不跟我玩了。她還罵我最討厭!」
原本是好朋友,卻可能因為一時的事件而吵架,有些孩子的確會因此而傷心、難過,有些則會另結新歡。大多數孩子在小小年紀倒不會記仇吵到底,有時爭吵完後,因為下一個活動是彼此都喜歡的,又很自然地一起玩了。

◎給爸媽的對策
孩子和朋友爭吵心裡一定難受。爸媽可以向孩子表達理解他的難過,例如:「吵架真不好玩!」同時要幫助孩子釐清「兩個人在吵什麼?」「想要跟朋友說什麼?」了解問題癥結後,你可以鼓勵孩子做卡片給這個朋友,或舉辦家庭聚會,讓孩子練習當小主人,邀請幾個朋友一起來家中玩;但必須請他決定要邀請誰,而不是代替他決定還要不要跟吵架的對象做朋友。

如果孩子在吵架後一直被拒絕,覺得很沮喪,就需要先重建他對自己的信心,然後才做下一步溝通,例如:「如果是媽媽,也會很難過,可是媽媽會想想班上還有誰可以做我的好朋友。」讓孩子知道朋友之間可以互相選擇。

Q4. 老師說我的孩子會拿糖果和零用錢分給同學博取友誼,我該怎麼處理?

「媽媽,我還要再買QQ糖,小威很喜歡吃耶。」有時候,孩子會陸陸續續有很多文具不見或央求媽媽重複買一些東西的狀況,直到學校老師跟爸媽說,才知道孩子把東西都分給「好朋友」;有些孩子只是很單純地想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東西罷了,但有些孩子可能誤以為給別人東西,別人才肯跟他做朋友,同時又拿捏不清哪些東西適合給、哪些不恰當,所以就出現看似用物質博取友誼的現象。

◎給爸媽的對策
當爸媽發現孩子把友誼變成一種類似「交易」的行為時,請先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從討論中帶著孩子想一想:拿到東西的人一定會對他比較好嗎?如果不是分享糖果和錢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有什麼是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的事?

透過圖畫書,往往更容易和孩子討論,例如《小雞上學》這本書裡,原先小雞覺得自己都交不到朋友,但是後來每種動物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來表示友好,河狸幫忙搭橋、兔子會跳躍、青蛙會教游泳……,小雞終於和大家手牽手成為好朋友。當爸媽陪孩子讀讀這個故事,孩子將能慢慢體會出,想成為「好朋友」的方法有很多種,而且也讓孩子發現彼此真心對待比給予物質更寶貴。

親師溝通Tips

■建立關係,增進彼此了解
爸媽要提出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對學校的期望、自己特別關切的是什麼;老師也要花點時間讓父母瞭解自己的背景、所受的訓練、信念和教導孩子的方式。

■每天交換訊息,共同關心孩子
透過日常的接送、聯絡簿、幼兒學習檔案,瞭解孩子的最新狀況與需求,例如:前一天晚上孩子為了朋友不跟他玩而悶悶不樂,白天上學時特別跟老師說一聲;或是孩子白天在學校照顧了一位摔跤的小朋友,老師也應該和父母分享這件值得鼓勵的事。

■確認方便溝通的時間,尊重彼此的看法
幼兒園老師很忙碌,要體貼老師,先探問何時方便談話;當父母和老師的意見不相同時,也要試著真誠地向對方說出自己的感覺,同時相信對方的出發點也是為孩子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