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夫妻如何減少教養矛盾以避免孩子取巧

我和孩子的爸爸離婚2年了,輪流照顧孩子,但最近孩子會在媽媽家說:爸爸說可以吃糖果不吃飯、天冷不穿外套沒關係。回爸爸家後,又說在媽媽家做什麼都可以,為什麼爸爸家不行……我該如何教導他?
要預防或終止孩子測試爸媽底線的惡性循環,離異的爸媽也必須先溝通,養成一致的教養觀。如果爸媽在教養原則上意見分歧,「多頭馬車」就容易讓孩子養成「雙面行為」。

先表達對孩子的愛意
孩子開始發生這樣的行為,雖然造成照顧者的困擾,但也表示他的社會能力更為成熟,有自己的想法和策略,因此,透過照顧者之間不常溝通的矛盾來達成自己的欲望。面對孩子取巧的行為時,首先應該做的是:讓孩子知道,爸媽都還是愛他的,雖然已經無法繼續在一起生活,但是爸媽對孩子的教養原則是一致的。

堅守生活規律,建立固定節奏
生活的規律性對孩子來說,其實是最重要的一件事。透過重複的歷程,孩子建立了生活應該有的節奏與規律的作息,理解了何時該做什麼事、該如何進行,生活的步伐就不會亂,心情也比較不會受影響。

很多爸媽雖然訂了規矩,卻總是在變動中,昨天嚴格執行規則,但今天因為太累就跳過,誤以為這就是「教養要保有彈性」,但孩子一旦嘗過甜頭,自然就會想測試爸媽的底線,看看這次爸媽會不會妥協答應。不過,有時孩子叫不動、講不聽或理由一堆的負面行為底下,也可能是因為當時身心太累、太餓,或者稍早在幼兒園發生了不愉快,爸媽應多留意。

爸媽雙方多溝通
照顧者之間一定要私下溝通,瞭解孩子有這樣的行為狀況,以一致的方式來面對,雖然這對離婚夫妻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但雙方都需要放下情緒,以孩子為重。若孩子還有其他重要的照顧者,例如:幼兒園老師,可讓老師一起協助孩子明白何者是正確的行為。一般而言,除非孩子從小就累積了不適當的行為概念,才會不聽話,多次測試爸媽的反應,否則孩子通常不會故意跟爸媽唱反調,爸媽應多留意自身的言行舉止。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有些爸媽經常採取口頭恐嚇,卻不採取任何行動,比如:當孩子在餐廳吵鬧,爸媽常說再吵就回家,但是往往做不到。孩子經過幾次經驗,就會知道爸媽不會言出必行,自然就會繼續吵鬧,爸媽應警惕在心。

(以上問題由 幼兒教育學者 黃馨慧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