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就診——和醫生溝通的準備

帶孩子看醫生時,你曾被醫生問得一問三不知?或是出了診間才想起漏了描述某些症狀、忘了該問的重要問題。小小孩生病就診,爸媽是孩子的發言人,你一定要知道——就診前,該做那些觀察?就診時,該問什麼問題?又該告知那些資訊?才能協助醫師做出正確診斷。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媽媽帶著1歲半的謙謙,匆匆進入周醫師的診間,焦急的說:『弟弟這兩天已經連續拉肚子十幾次,很擔心有腸胃的問題,也害怕體重一直掉,可以趕快開藥給他吃?』周醫師詢問,謙謙有無嘔吐、發燒、尿量減少、活動力不佳、腹痛、解出大便形狀等問題。媽媽不好意思的說,因為謙謙整天都在保母家,保母並未提到以上情形,她也沒有詢問究竟……」

就診前,症狀觀察12招
6歲以下的孩子,通常不容易將身體病痛透過語言表達清楚,因此,要靠著爸媽透過仔細的觀察與記錄,才能代替孩子將症狀的演變一五一十地向兒科醫師說明。

帶寶寶就診時,醫師必須透過和爸爸媽媽的問答,以充分了解寶寶的症狀及病況變化,因此就診前,爸媽必須仔細觀察症狀。最基本且重要的觀察要點有以下12項:

1. 症狀以前是否曾經出現過(如:過去3個月,每個星期都肚子痛兩次以上)
2. 症狀出現的位置(如:喊痛時,都會不自覺地抱著肚子)
3. 症狀是否擴展到其他部位(如:後頸部的濕疹,兩天後就長到背上)
4. 症狀突然出現或是慢慢增強(如:本來好好的,突然就抱著頭喊痛)
5. 症狀的嚴重程度(如:大哭喊著頭痛,大概哭了10分鐘以上)
6. 症狀的出現次數(如:今天拉肚子5次,都稀稀的……)
7. 症狀出現了多久時間(如:咳嗽了一星期)
8. 症狀的出現與白天晚上有無關係(如:白天很少咳嗽,半夜咳得最嚴重)
9. 引起症狀惡化的因素(如:只要喝牛奶,拉肚子的次數就變多)
10. 什麼因素會使症狀緩和些(如:肚子很痛,吐過之後就覺得舒服些了)
11. 還有什麼症狀一起出現(如:上吐下瀉、發燒,體重已經少了1公斤)
12. 對身體與日常功能的影響程度(如:肚子痛了3天,食量只有原來一半)

不管是發燒、肚子痛、拉肚子、咳嗽、流鼻水或吃不下等幼兒疾病常見症狀,都可以遵循以上基本原則進行觀察且詳盡記錄。此外,還可以透過表格、錄影或照相,將實際情況(如發燒曲線的上上下下,稀便的樣子、黃疸的每日變化)保留下來,以便就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如此,醫師可以更清楚過去的病況變化、了解嚴重的程度,相當有助於做出正確的診斷,以及預測未來的可能預後狀況。

就診前的貼心小叮嚀
帶孩子就診時,爸媽要記得:帶健保卡、掛號證及現金或信用卡;孩子曾看過的醫師與診所; 孩子過去重要的就醫經驗、重要檢查紀錄、X光片結果等; 孩子最近及過去用藥情形,包括醫師開立、藥局買的、中藥及營養補充品等;出生過程是否困難或急救過、住過新生兒加護病房等重要事項。最後,記得準備一些給孩子的水、書籍、玩具或心愛物品, 以便就診時作為安撫之用,以利診察的進行。

就診時,階段提問12問
帶孩子上醫院看病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常因為緊張忙亂而忘記了該問的重要問題,也可能使得醫師的回答沒有碰觸到問題核心,而影響到對孩子病情的了解。

以下列舉出幾個重要的問題,請爸媽預先將問題寫下來,再依照寶寶症狀嚴重程度階段性的提出問題,在診間和醫師對答時,就能有效又正確的得到答案(括弧中是模擬醫師的回答)。

常見的症狀診斷時
1. 可能是什麼疾病?(如:應該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
2. 此一疾病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如:可能接觸到其他患者排泄物)
3. 孩子現在的狀況算是嚴重嗎?(如:一天水瀉4∼5次還算一般狀況)
4. 此一疾病大約會持續多久時間?(如:大約需要兩週才能復原)
5. 應該怎麼進行治療?(如:依症狀做支持性治療即可)
6. 發生何種狀況需要馬上到醫院複診?(如:出現高燒時)

需進一步的診斷時
7. 是否有其他的替代性治療方式?(如:症狀減輕時,調整飲食即可)
8. 有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嗎?(如:和細菌性腸胃炎很類似)
9. 是否需要進一步做檢查以便求證?(如:需做糞便病毒培養)
10. 需要照X光或做超音波檢查嗎?(如:需進行腹部超音波)

症狀表現較嚴重時
11. 有可能發生嚴重的合併症嗎?(如:可能性應該不大)
12. 發生什麼緊急狀況應立刻送急診?(如:出現痙攣或意識不清時)

用藥的提問與注意事項
除了病情的問題之外,關於用藥的種類與方式,爸爸媽媽也應該詳細詢問,例如:「是否使用兒童專用藥劑?」、「有幾種藥物?」、「每一種藥物的臨床療效?」、「每一種藥物的劑量與使用次數?」、「藥物可能的副作用?」、「什麼時候可以自行停藥?」、「什麼情況需要持續吃藥?」等。

要提醒爸媽的是, 對於孩子的常見疾病,常常非藥物性處置與治療比藥物來得重要而有效,例如:急性腸胃炎首要之務在於調整飲食,而非很快給予止瀉藥;感冒的鼻塞處置首要在於以蒸氣治療處理清除鬱積的鼻涕,而非一味的使用抗阻織胺;細支氣管發炎最重要處置在於給予充足水分及認真拍背排痰,而非使用化痰藥物;至於腹脹的治療則首重以薄荷油施予腹部按摩,而非只是給予消脹與促進蠕動藥物。

應主動告知醫師的資訊
在問診過程中,除了提問之外,爸爸媽媽應主動告知以下資訊,更能幫助醫師精確評估孩子病情、做出正確診斷、開立合適藥物。

症狀的變化或特殊狀況
在孩子生病過程中,爸媽如果發現特殊狀況或變化,請隨時記錄下來,就診時主動詢問醫師,像是:感冒四、五天後,出現咳嗽症狀;發燒三天後,身上長出小小細細的疹子;鼻水流了兩天,顏色由青變成黃色黏稠……這些症狀變化都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狀表現以及不同的病程時間有些差異,對於醫師做出正確診斷有重要的幫助。

孩子的身體測量資料
對於醫師而言,不管是進行診察或是開立藥物時,都需要知道孩子的身體測量資料,一方面分析判斷診察所得數據是否對該年齡而言合理而正常,另一方面也對症下藥,開立合適的藥物。因此看診時,爸媽除了告知孩子是否有藥物過敏、對以往所用藥物是否有特別情況之外,還應主動告知孩子的年齡、體重、身高等資料。

影響孩子生活作息的程度
在生病過程中,孩子意識狀態是否有改變、眼神是否炯炯有神、活動量表現是否如常、進食意願是否減低,還有與照顧者的互動是否良好,都可以用來很簡單評估孩子生活作息在此次生病所受到的影響程度。如果以上項目幾乎一如往常,那麼爸媽就不必擔心;反之,如果有一個以上項目有了明顯改變,就絕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密切注意病情變化。

孩子看病,一定要找小兒專科醫師嗎?
孩子喉嚨發炎、鼻塞,看耳鼻喉科應該比較好吧?家裡附近沒有小兒專科醫師開業,帶孩子去自己熟悉的診所看病,應該也無妨?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如大家所知,大人有心臟問題需看心臟內科,有腸胃問題則看腸胃內科,若是一般內科問題,則請具有內科專科醫師證照者診視。嬰幼兒病患同樣也應該請具有兒童專科證照的醫師診察,就是所謂的小兒專科醫師;特別是新生嬰兒,最好能請教擁有新生兒次專科證照的兒科醫師診視。

小兒專科醫師受過完整的兒科門診與病房的臨床訓練,不但知道孩子的正常生長發展過程,了解生病時器官功能變化的種種表現,也熟知孩子疾病的處置用藥方式,當然更知道孩子在生病時心理狀態的改變,對於家長與孩子在此時的相處方式,也能提供最適宜的建議。

通常家長在不確定孩子是生什麼病的情況下,應該先請一般兒科醫師診治(而非內兒科或成人耳鼻喉科),可以做整體性的評估,而不是僅針對局部問題來治療;當兒科醫師覺得有必要,再轉診給其他兒童次專科醫師,這樣就能減少看錯科及延誤病情的機率。

此外,小兒用藥絕對不是把大人的用藥與劑量減少就行了,尤其是嬰幼兒,必須依據體重來計算藥劑量,而且應該使用嬰幼兒專屬的藥物,否則隨意使用成人藥劑,很可能會出現劑量過多,全身顫抖不適或危害生命的問題。

※ 本文摘錄自《提升寶寶的自癒力》(信誼)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