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對子女的影響

大家都說,夫妻爭執在所難免,但你知道父母吵架將對孩子造成何種影響嗎?新世代的孩子除了要學習自我肯定、自我表現之外,更需要有尊重他人、與人溝通協調的能力。夫妻間若能做到相互尊重,有衝突時好好解決,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與身教。

夫妻爭執,在所難免,即便是兩個再相似、再相配的人,因為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與父母在心理上是緊密相連的,他們能敏銳察覺父母的情緒變化,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父母間的爭執有哭或激動等的負面反應。因此,父母親吵架時,孩子很難置身事外,他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試圖介入化解衝突。那麼,到底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孩子的自我概念明顯低落
面對父母的爭執,年幼孩子會認為:「都是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這是因為幼兒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周遭所有的事物都與自身建立關連,因此認定是自己犯了錯父母才會吵架,如果自己乖一點或表現好的話,爸爸媽媽也許就會和好。這種自我中心的歸因,如果沒有父母的說明和保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概念受損,甚至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壞小孩。

身心發展失序
知道父母吵架,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會分開,或不再愛他了。近年來離婚率升高,孩子很容易從媒體或同儕處,得知父母離婚的情形,因而會有許多的假想和臆測,擔心原本穩定的家庭會產生變化。因此,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心理困擾增加,甚至無法專注在學習上,或出現行為問題。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及相互傷害,是最具威脅性的家庭壓力之一,因此,長期處與父母衝突壓力之下的孩子,比一般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有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由於父母自身的情緒低落,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或容易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因此孩子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比較高。

習得不良人際溝通模式
父母間如何互動,是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孩子入學之後會將自家中習得的衝突處理模式,延伸至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例如在學校與同儕的相處。父母在家中經常怒罵、惡言相向,甚或肢體暴力的行為,孩子有樣學樣,在學校中遭遇衝突時,也會使用罵人、打人等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引起同儕的排斥,進而造成孩子人際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疏離
隨著孩子的成長,認知能力逐漸成熟,便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父母間的爭吵。有的孩子會介入父母衝突之中,站在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可能卻因而破壞了和另一雙親的關係。也有的孩子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調適,例如埋首書堆,聽而不聞,或不想回家,在外遊蕩,向外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父母自身的壓力,加上親子關係的疏離,父母變得不易掌控孩子的行蹤及交友狀況,孩子可能因此結交損友而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

既然婚姻衝突會對孩子有這麼多可能的傷害,那麼父母是否該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衝突呢?事實上,要完全不讓孩子察覺到父母間的爭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敏感的孩子,從關著的房門流洩出來的爭吵聲,甚至父母凝重的臉色、疏離的互動狀態,都能察覺出氣氛的異常。其次,衝突是婚姻生活中必然的成分,能讓孩子看到父母間不可避免的意見不合,以及建設性的衝突解決過程,對孩子亦是一種機會教育。因此,與其消極的隱瞞、避免衝突,父母更該積極學習良性的溝通模式,讓夫妻間的意見不合,成為孩子學習衝突處理的正面教材。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