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爺爺去哪裡了?

公公他老人家非常疼愛我四歲的兒子,祖孫倆常膩在一起。前幾天公公去世了,我很擔心,不知該怎麼向孩子說明?公公的死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Q:公公他老人家非常疼愛我四歲的兒子,祖孫倆常膩在一起。前兩個星期,公公病危,為了全力照顧老人家,我將兒子送到娘家暫住。前天公公去世了,我很難過,也很擔心,不知該怎麼向孩子說明?公公的死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A: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受到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死亡」一直是個相當避諱的話題,除非實際生活中遇上了 (如:親人或寵物死亡),孩子才有機會認識「死亡」,父母或老師一般很少主動為孩子解說有關死亡的內涵。因此,當家中發生與死亡有關的事件,不僅對成人有所影響,對孩子也造成相當程度的震撼。

  由於「死亡」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再加上孩子對於死亡的瞭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不同的認知,因此,父母向孩子說明老人家的過世時,首先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情形有充分的瞭解,才能掌握此一事件對孩子可能的影響。

  一般而言,三歲以前的幼兒並沒有死亡的概念,只有「有」及「沒有」的概念,當原本「有」的東西突然「沒有」了,就容易引起幼兒的分離焦慮,萬一有親近的人不幸死亡時,便容易處於分離焦慮的情緒之中;而在三到五歲之間,由於已具備「物體恆存」概念,通常都會認為死亡是一種「分離」或是「睡著了」,只是短暫的分離,死去的人終究是會醒轉過來或是再回來,因死亡而產生的焦慮也較少,只不過,常會提出死去的親人去了哪裡、何時回來的問題。

  到了五至九歲之間,兒童已漸漸能瞭解死亡的永久性,對死亡的儀式及因果問題感到興趣,九歲左右則已能接受人皆有死的這個事實。

  雖然年齡越長的孩子越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涵義,但是,大人對死亡事件的態度 (不論是身體或是行動上),常對孩子的感受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您的孩子此時對於祖父的死亡並不能全然理解,您只需平靜地告訴他祖父生病去世的事實,並接納孩子因想念親人而可能產生焦慮及哭鬧反應。當孩子出現想去找祖父等相關言詞時,要耐心的對應,千萬不要怒斥孩子的無知,可透過引導孩子看祖父的照片、跟孩子談談祖父的一些事情等,來滿足他想念老人家的心思。


◎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1997年10月號,p.40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