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愛告狀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問題需要學校與家庭兩方面,統一態度雙管齊下來面對,讓孩子學習處理問題的方法與態度。

孩子跑來向老師告狀是很尋常的事,特別是那些喜歡討好老師或引人注意的小孩,當然啦,這樣的行為通常也反應出孩子不太能接納別人的心態。

學校與家庭配合共同輔導
孩子在家裡有這種行為表現,很可能在幼稚園(所)裡也是一樣。面對這樣的孩子時,父母和老師的輔導方式最好能夠相互配合。例如︰

在開學前,老師們不妨共同討論
孩子通常會有哪些行為表現?怎樣處理比較適當?怎樣輔導他?等等。老師們有了充分的準備,面對問題時,自然就不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理了。

事先好家庭訪問的工作
在孩子入園前,園方最好有「新生家庭訪問」這項準備工作,或最好在報名時有與家長談話的機會,藉此對孩子的家庭、基本的生活資料有所了解。例如︰排行第幾?兄弟姊妹幾個?媽媽帶孩子的方式?孩子的個性如何?等等,將來也好根據這些就孩子的性向來輔導。

有這些事前準備,孩子進到園來就不會有陌生、不安全或不被接納的感覺,再加上老師正確的引導、學校經常的聯繫,假以時日,孩子的行為問題自然會減少。

減少愛告狀行為的方式
雖說孩子打小報告並不是很大的缺點,但這畢竟也是偏差的行為,我們既然不願意孩子打小報告,那麼,如何才能消除這種行為呢?

積極鼓勵的方法,引導孩子轉移行為目標
例如問孩子︰「你常說哥哥的事,你幫媽媽去幫他改好他做的事,好不好?媽媽現在正在炒菜,好忙哦﹗你和哥哥商量一下,請他不要搶你的玩具……。你不和哥哥吵,就是媽媽的好幫手、是哥哥的好妹妹。」這樣一次、兩次,讓孩子自己去作。漸漸地,孩子會有自信心,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就不會用打小報告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或依賴你為他解決問題了。

運用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參與扮演家人的角色
孩子在輪流扮演各種角色的遊戲之中,自然體會得到每一種身分在家庭中的角色、應負的責任,以及應有的態度。例如︰當「爺爺」時,要有一點點威嚴;當「小孩」的要聽話;當「爸爸、媽媽」的,要上班、做飯……。當然,必要時,父母也需要作適度的提醒。
  
學校可以將如何相親相愛的觀念放入教學設計中
新生剛入園時,就鼓勵大班的孩子去帶領小班的孩子,帶他們去喝水、上廁所,陪他們玩玩具等。大班的孩子很喜歡有照顧比他小的孩子的機會,他們常常會在下課時主動去找小班的孩子,甚至把迷路的小朋友送回教室呢﹗在幼稚園進行行為輔導的工作比父母在家裡獨撐要來得有效。像這樣的教學設計,大班的孩子會有很高的成就感,懂得怎樣主動幫助別人、照顧比他小的小朋友。

讓孩子體驗親情互動的溫暖
讓學前幼兒理智性地了解「一家人」、「相親相愛」的意義是很難的。這些概念需要從相處中去培養,例如︰購買需要兩個人一起才能玩的玩具、全家人共同參與休閒活動等。從生活中多接近、多溝通,在愉快的氣氛中,父母嘗試說出自己的感受或期望,例如︰「爸爸好高興,你們不會吵來吵去……」、「媽媽最傷心的,就是你們吵架…」等等。所謂親情,是要靠體驗,而不是靠說理的,不是嗎?

其實,孩子們互相告狀、爭吵有它積極的、社會化的意義。從爭吵中,孩子可以了解什麼會使別人生氣、別人對他有什麼不滿意等,這種強烈的感受會使孩子注意到別人的感覺,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進而學會顧慮別人的感受。尤其是兄弟姊妹間的衝突會使他們了解彼此間的需要,襯托出家庭溫暖的重要,這是獨生子、獨生女不能感受的家庭功能。所以,不要怕孩子們發生爭吵,應該把爭吵看成是一種社會學習,讓孩子從中學習怎樣面對衝突,怎樣保護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