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書籤: 貼到Facebook 貼到推特(twitter) 貼到噗浪(plurk)

 

 

 

親子溝通常見的4個類型,你是屬於哪一種?

 

孩子成長過程中,當他出現一些令人不解的行為或問題時,很多爸媽都說:「我有跟孩子溝通啊!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變那樣⋯⋯」究竟什麼才是溝通?怎麼做才稱得上是有效的溝通呢?

在實際生活裡,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多半是由幾種型態不斷地交錯進行。
每個人對於家人、工作夥伴、陌生人所運用的溝通方式會有慣性,親子之間也是如此。

以下是4種常見的溝通方式:

類型 1 訊息交換型

採用這種溝通形式的家庭,常常只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以及知道的事實,作為溝通的主要內容。例如:「我今天要加班,10點才會回來!」或是問孩子:「功課作好沒?」「今天在學校吃了什麼?」就算家人經常一起聊天,但只是傳達訊息而已,並未交流想法或感受。

家人的互動,如果長期都以這種型態作為主要的溝通方式,將造成家中成員感到孤單與隔離,無法覺得家是一體的,親子之間也不易建立親密感。

類型2 指責挑剔型

大多數的人很容易落入這種方式來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有時是要表達自己的不滿與不安,例如:「為什麼又打破杯子?」「為什麼不聽話?」有時候是藉由這個方式來表現自己的優越感,表現「我對、你錯」,或者認為這樣的表達方式很具幽默感,例如:「你真是個破壞大王!」甚至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子女的關心,比如明明擔心小孩營養不夠,卻說:「你已經是瘦皮猴,怎麼還敢挑食。」

這類型的溝通方式最會導致爭吵,而常用「為什麼」「怎麼」及指責、諷刺甚至直接攻擊的口氣,也易導致孩子對自我形象失去信心。

類型3 理智說明型

教育程度高的爸媽較容易有這種傾向。由於太注重邏輯與是非,和小孩溝通時,老喜歡引經據典,分析事情的因果關係,導致忽略子女的感受。例如:「爸爸說過不要跟沒規矩的孩子一起玩,你自己要跟他玩,被欺負了,我也沒辦法……」

生活中很多情況固然必須要理智去思考、溝通,但如果過度使用這種溝通方式來和小孩相處,就會缺少了親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容易有疏離感。

類型4 表達感受型

相較於前面三種,這類形是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但是傳統教養模式的家庭,通常不習慣或不知道該如何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小孩晚歸時,爸媽明明擔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回家,卻說:「你這麼晚到哪裡去?下次再這麼晚回來,我就把門鎖起來!」或者面對小小孩哭鬧,明明是關心他哪裡不舒服、不對勁,但卻生氣地說:「你這樣哭很煩耶,你再哭,等一下警察伯伯就要來抓人了。」

其實爸媽可以換個方式,把感受表達清楚:「看到你這麼晚還沒回來,我很擔心你發生危險了!」「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陪你休息一下。」表達感受的溝通方式,比較能讓爸媽與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來看事情,有機會更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進而共同面對、解決問題。爸媽需要學的是真誠地把自己的內在感受說出來,而且是用友善的話語。

 
 

 

 
 

 

本篇文章讓你覺得?

 

投票結果

 

內容普通、只是一般的資訊
內容沒有幫助

 

 

有幫助 普通 無幫助
 
 
 
讀完本篇文章你還想找?     

 

 


  你好, 回小窩,(登出)

 

 
貼到funP網路書籤 貼到HEMiDEMi網路書籤 貼到MyShare網路書籤 貼到UDN網路書籤 貼到Google書籤 貼到Yahoo!MyWeb 貼到Del.icio.us書籤 貼到Windows Live Favorites 貼到Facebook 貼到噗浪(plurk) 貼到推特(twitter)

 

 

 

 

 

 

 

如何進行「親子溝通」?
 

網友問題:

 

專家回覆:

最佳的親子溝通
  很多父母渴望從小就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關係,但是,究竟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的溝通策略是什麼?
‧0~1歲:多陪伴、親吻、撫摸
  新生兒會模仿他們所看見的面部表情,但這不是有意的溝通行為;對於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他們發出的吵鬧、哭聲或滿足的笑聲,就是溝通。研究指出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