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上)

以「閱讀和學習」為題,洪蘭老師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實證,佐以生動有趣的育兒故事,深入淺出的演說,期盼父母親能用對的方式愛孩子、教養孩子。

孩子的學習,需要時間的等待
家中生養男孩的爸媽,相信都曾為了兒子說話的能力比同班女生還慢而感到困惑的經驗。針對這點,洪蘭老師指出:女生比男生還早熟的證據不只表現在身高體型上,也藏在腦袋裡。

女生的大腦因為發展速度比男生快,所以,語言能力自然也就比同齡的男生好。不過,男生大約到了國中階段開始發育後,就會迎頭趕上,所以父母其實不用太擔心。「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比較笨、比較偷懶,他只是比較『慢熟』;時間到了,他自然能夠展現能力,根本無須揠苗助長。」洪蘭老師如此提醒爸媽。

另外,從一對11個月大的同卵雙胞胎學走路的實驗,也能說明腦與學習的關係。實驗中,只單獨讓雙胞胎哥哥每天學習走路5分鐘,因此,到了13個月大,哥哥已經會走路,弟弟還不會;但是到了15個月大時,實驗者卻發現雙胞胎兄弟兩人走得一樣好。「這就如同逼迫還在幼兒園的孩子就學寫字一樣。其實,只要讓孩子自然成長,等時間到了,再去學習,才能學得快樂。」洪蘭老師以大腦結構與發展的關係,直指等孩子成熟對學習的重要。

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
去美國開神經學會時,洪蘭老師曾在會場的牆上看見「孩子沒有學好,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對!」這句話,非常切中他一直堅信的概念:只要因材施教,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她認為:教學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只要引起動機,沒有學生不願意學習的。

她提到兒子就讀11年級時,文學老師要求孩子必須讀莎士比亞的四個喜劇與四個悲劇,兒子抽到《羅密歐與茱麗葉》,老師要他們改編成21世紀發生在紐約的現代版愛情故事。為了這場戲,兒子除了努力讀懂古英文,為了轉換成貼近紐約年輕人的用語,還特地去買饒舌專輯學RAP。在改寫的過程中,透過消化、重組,不知不覺中把莎士比亞的名句都讀進心裡了。因此,洪蘭老師很肯定的說:「所有的孩子都可教,就看教的方式。」

說話是本能,閱讀習慣需要培養
談到與學習息息相關的閱讀行為,洪蘭老師再三強調:「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因為人類的大腦雖擁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所以一個孩子若身處正常環境中,即使沒有人教他說話,他仍會說話;倘若沒有人教他閱讀,他就會成為文盲。

如果能閱讀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閱讀習慣會更容易養成。洪蘭老師回想起當年在美國唸書時,由於攻讀的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學科,因此即使唸完博士後,近視已經從250度暴增到900度,雖然眼睛很累了,還是很想讀。因為她真正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洪蘭老師認為,讓孩子愛上閱讀是非常重要的事。她強調,閱讀不是課堂上的事,是生活中每天發生的事情。以新加坡為例,他們打從0歲就開始推廣「悅讀」活動。為了把孩子帶進閱讀的世界,他們利用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一、二年級的課本都是圖畫書、童話,方便講演故事給孩子聽,這是〝Learn to Read”(學會閱讀);等孩子都喜歡閱讀之後,三年級的課本再改成文字為主,圖片為輔,這時候就是“Read to Learn”(從閱讀中學習),讓孩子以閱讀能力當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

閱讀,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上
生而有涯,學也無涯。既然生命無常,那麼,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洪蘭老師強調:唯有透過閱讀,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學習無限的知識。

美國的航空英雄林白於1927年開飛機跨越大西洋,但在不到50年後的1969年,阿姆斯壯便登上了月球。當時正在美國唸書的洪蘭老師,在活動會場看見了林白,也目睹「人類的一大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對於短短50年間科學的大躍進感到非常震撼的她回憶著說:「在那當下,我看到了人類從不會飛行,到能登陸月球;我真的感受到了透過閱讀傳播知識的力量,也瞭解到原來『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的真正涵義。」作者窮一生之力寫了一本書,我們只需短短的幾週讀完,從此便能看得更高、更遠了。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