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背書,記憶力有損無益

想增強孩子記憶力,不是靠死背或恐嚇,而是瞭解大腦的運作,用正確的方法學習。正向情緒可以幫助記憶,基本的認知能力改善了,孩子就會有好表現。

在高鐵上,有一對祖孫拿著一張字單,二人反覆大聲的背:桌子、麵包、玫瑰,鞋子...;車過新竹後,實在受不了了,就很客氣的請教他們背這些是為什麼。原來這是記憶補習班的功課,說多練習可以增加記憶。我聽了大吃一驚,因為這樣做並不能增加記憶力,反而使孩子討厭記憶,增加記力,必須從大腦處理訊息的基本功夫做起。

記憶靠熟悉和理解
記憶分登錄、儲存、提取三個層面,一般都是在登錄上下功夫,訊息進來地清楚,將來才有機會正確提取。那麼,怎麼樣才可以登錄清楚呢?

研究發現,一個訊息是熟悉的,跟別的已組織成網、連成線的訊息有關係,這個訊息便容易提取;就好像轉學進入一新環境,如果班上有同學是過去認得的,那麼經由他介紹,你會很快打入小圈圈中。所以看多了、熟悉了,自然就記得了,記憶是個熟悉度。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理解,我們記不住我們不了解的東西。

千萬別叫孩子死背
當然,幫助記憶最有力的是情緒,情緒會引起內在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正向情緒可以幫助記憶;恐懼、憤怒等負向情緒會傷害記憶。如果孩子記憶力不好又拚命叫他死背,會使他因挫折而生恐懼,以後永遠恐懼讀書,連帶其他跟學習有關的科目都一起害怕了。

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研究團隊(現在分工很細,實驗都是集眾人之力而成,如榮陽團隊就是集合榮總醫生與陽明教授一起研究合作)發現,如果把大腦基本的認知處理功能訓練好了,其他的就改進了,就好像根活了,葉子就長出來了。

大腦處理訊息有差別
他們發現許多語言與閱讀障礙的孩子,是大腦聽覺皮質的地圖沒有分化完成。我們大腦中處理外界感官送進來訊息的部分,跟外界實際事物的排列,有一對一的呼應性,例如,人手指頭的排列是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拇指,在大腦身體區感覺和運動皮質區,這五個指頭大腦地圖的排列也是如此;又如鋼琴上低頻率音階從一端順序而上,到另一端的高頻率,在大腦聽覺皮質地圖上也是如此。

這個原因是常一起發射的神經元會聚在一起,所謂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加州大學的團隊發現許多學習障礙的孩子常聽不清別人講的話,比如說,別人說coffee他聽成copy,訊息在一開始登錄時就錯了,當然考試時出來的也是錯的。

他們又發現這些孩子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不夠快,所以會漏掉重要訊息,比如說,母親叫他把制服脫下,放進樓上的衣櫥,下來吃飯。才三件事,他就記不得了。把制服脫下,放進衣櫥後,他就站在樓上喊說,你剛剛還叫我做什麼?他們的記憶廣度極短。

辨音訓練加強基本功
研究者發現,他們神經元沒有被訓練到最佳狀態,所以一件事要好多人做,沒有餘力去登錄別的訊息。他們的工作記憶因為處理的效率低,很快地佔滿了所有的空間,新的訊息擠不進來,他們一次就只能做一、二件,再多就負荷過量(overload)。如果訓練熟練了,一個人可以做好幾件事,這情況就可以改善。

因此,這個團隊訓練孩子的基本功夫,先訓練語音的辨識,將一般說話的速度用電腦的方式慢下來播放,再逐漸加快,讓孩子清楚分辨進來的剌激,使聽覺皮質上各頻率的地圖變的詳細。訓練久了,某個頻率的聲音一進來,專門負責它的神經元就立刻發射,不再拖著和這個聲音頻率相近的神經元一起發射,造成大腦雜訊太多不知聽誰的好,反而使孩子不能專心。

這個團隊在解決了輸入訊息不清楚的神經問題後,孩子的語言能力、閱讀能力都有增加,連記憶力都增加了。大家才知道看似個別的能力其實在底下都是一個共同的能力--認知處理的能力,基本能力改進後,挫折感減少,孩子就願意做,有了動機,表現就進步了。

大腦知識能改善教育
看到現在大街小巷補習班林立,用不對的方法在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真是很感嘆。學習跟大腦有直接的關係,但是這領域始終不被台灣政府重視,大家只從表面去著手,不願去探究記憶力差的根本原因。問題不能從根部解決,父母花錢孩子受罪。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改變的得法,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為什麼我們現在師資培育的大學都還不開「大腦與教育」的課程呢?
信誼2007/09/03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