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要從小打底(上)

自控力是一生都需努力習得的能力,並不是幼兒一時半刻就能養成的。除了需要爸媽以自身作為孩子的模範,更需要長期耐心培養,才能為幼兒的健全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請到親子練功房內,為幼兒的自控力,好好打穩基本功!

諮詢/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金瑞芝︱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第1招:回應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金瑞芝副教授指出,建立安全的親子依戀關係是培養幼兒自控力的根本。幼兒生命的第一年,身體與心理的種種需求皆仰賴成人提供,當爸媽能即時給予幼兒溫暖回應,他就會感到充分的安全感,全心地信賴著爸媽,願意依循著他們提出的生活準則而行動,將爸媽所規範的概念,一點一滴地內化成自己生命品質的一部分,也會更放心地向外探索世界。

第2招: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嘗試
自控力的習得必須建構在許多基本能力之上。孩子要有能力伸出手,才能思考如何進一步抓到玩具、又能不扯壞它。所以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黃世琤教授提醒爸媽,幼兒學習自控力的最佳時間,從嬰兒6個月∼12個月大時就可以開始,因為此時寶寶的語言、注意力和肢體肌肉控制等基本能力已經萌發,向外探索的行動也愈來愈多。2~3歲以後的幼兒已發展出自主意識,凡事都想自己來,他會想自己收東西到包包裡、穿脫衣物、吃飯⋯⋯。

她建議家有0∼6歲幼兒的爸媽,應提供豐富的環境與機會讓孩子自由探索,支持他的主動性,因為每次的失敗都讓孩子找到修正的方向,更接近成功的控制。所以想要培養自控力,記得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嘗試,欣賞他的努力。

第3招:拆解成口語步驟,適時引導
自控力和設定與達成某個目標有一定的關連性,因此,如果能夠先將想要求孩子做到的行為(如:自己收拾玩具),依孩子的年紀思考,拆解成合宜的步驟(如:在每個玩具箱外分門別類貼上圖片),再給予具體的引導(如:該送車子回家睡覺了),孩子有方法依循以完成目標,自控力相對提升了,而且學到的是面對這類任務的策略

此外,在美國創辦Parenting Science網站的Gwen Dewar博士,也從研究中發現,具備口語能力的孩子,如果執行任務時強制要求不能把思考歷程說出來(without thinking out loud),將大大影響表現;但如果讓孩子邊說、邊想、邊做,效果會比較好。因此,平常引導孩子時若能分口語步驟叮嚀(如:刷牙時要上刷,下刷,左刷,右刷,再漱漱口),一開始,孩子每次執行時都會說出來,等到熟練後,這些叮嚀會成為孩子心裡的聲音,即使你不在身邊,他也能好好遵守,不會不知所措。

第4招:鼓勵孩子做決定和計畫
孩子終究會長大,當爸媽無法24小時跟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必須具有合宜的判斷力,才能表現出合乎當下情境的行為,而不影響到別人。每一次作選擇,都是鍛鍊孩子解決問題和自我調控能力的好機會。

金瑞芝老師建議爸媽,在每日的生活中,依照年齡提供幼兒思考與做決定的機會,鼓勵孩子透過計畫去完成目標,因為決定是自己做的,當孩子有意願地按照步驟或程序執行達成目標,就是一種控制自我行動以達成目標的能力。比如:寒流來了,3歲以下的孩子生活經驗仍不足,無法正確判斷,與其問孩子要不要帶外套,或直接幫孩子選外套,建議拿兩件厚外套讓孩子選擇;4歲孩子要參加校外教學,可讓他思考該帶什麼?如何準備?

繼續閱讀│自控力,要從小打底(下)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