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看看大腦怎麼運作

其實第二語言的學習跟大腦的關係因為現在有了最新的腦造影技術,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

報載台灣有七十七萬五千人參加英語檢定考試,而且年齡降到4歲或5歲,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個考試,也不知道成績有無國際認証的效果,就因別人都在做,心生恐慌不得不跟著做,造成孩子一邊考試一邊哭找媽媽的奇景,完全違背幼兒教育的理念。這個「全民拼英語」真是世界奇觀,令人嘆為觀止。其實第二語言的學習跟大腦的關係因為現在有了最新的腦造影技術,觀念已有很大的改變。

大腦用不同區域處理第二語言
1997年一個雙語實驗顯示:第一和第二語言大腦處理的區塊不相同,尤其第二語言的區域更是因人而異。實驗者給法文為母語,英文為第二語言的受試者聽法文和英文的故事,同時做核磁共振的大腦掃瞄,結果發現第一語言都在左腦的顳葉處理,右邊的顳葉雖然也有活化,但是活化程度大不如左。但是第二語言學習的區域就很不一致了,在他的八位男性受試者中(都是7歲以後開始學英文)找不到一個至少六個人有共同處的地方,第二語言的處理都轉到右腦去了,即使左腦有活化也遠比右腦弱。也就是說,第一語言的學習通常是左腦皮質的任務,但是第二語言會因每個人的學習策略而異。

語言精熟比早學來得重要
另一個實驗是給10歲以後才學英文的義大利/英語雙語者,及4歲以前便說西班牙語/卡塔蘭(Catalan是西班牙東北部人所說的語言,它是西班牙二種法定語言之一,它的情形很像我們的台語與國語,西班牙東北部的人從小就學這兩種語言)雙語者聽母語及第二語言所念的故事,同時做大腦的正子斷層掃瞄(PET),結果發現聽母語時,大腦活化的區域為左腦,在聽第二語言故事時,晚學但第二語言程度很好的受試者,他們大腦活化的地方與聽第一語言時相似。但是同樣晚學但第二語言程度不那麼好的受試者,大腦活化的地方就很不一樣,第二語言除了左邊之外,還多用到右邊相對應的位置。
語文不夠精純的人他們在聽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故事時,大腦活化的區域非常不一樣,但是對語言精純的人來說,不論他們什麼時候學的第二語言,大腦活化的區域都非常相似。所以研究者認為語文的精熟度是造成大腦功能分布的原因,而不是學習語言的年齡。

更有研究發現即使嬰兒很小就學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的處理還是會不同於第一語言。有一個研究發現:兩種語言都很精熟的雙語者,他們在腦中母音組織的方式會以第一語言的方式去組織第二語言的母音。例如,法文和英文很流利的雙語者對重音和音節的敏感度與他們的母語有關,第二語言語言能力不好的受試者動用到很多的大腦區域來幫忙處理兩種語言不同的地方,當語文能力精熟後,他便用第一語言同樣的神經機制來處理第二語言,當兩種語言都一樣精熟時,多早學這個語言並不會對大腦皮質表徵有任何影響,即使晚學第二語言,只要他學得很精熟,大腦活化的地方與這個語言的母語使用者相似。

學好第二語言與所處環境有關
就目前的文獻看來,大腦是用第一語言的語言結構來了解第二語言,第二語言在大腦中的活化區域,似乎與該語言的精熟度有關,第二語言學習的好壞與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有關,與習得年齡無關。如果政府不能有完善的配套措施,提供孩子學習第二語言的環境,過早推動英語教學其實是剝奪孩子學好母語的機會,因為學生上課的總時數是固定的。我們不應該把第二語言的發音標準錯認為第二語言的精純,一個語言的精純度主要還在於使用者對文法詞彙的掌握,「言之有物」遠比發音正確重要,4歲就去赴考,真的是太年幼了些,這種金氏紀錄不要也罷!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