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怎樣學會說話的呢

  近二十年來,有關「幼兒是怎樣自然地學會他的本地語」的研究,變成一門專門的科學。到底,幼兒是怎樣學會說話的呢?與幼兒學說話關係最密切的父母,應該怎樣幫助幼兒學說話呢?

以往,大家都以為小孩學說話就像鸚鵡學人講話一樣,是一字一句,慢慢地模仿、學習的。美國心理學界的行為學派(Behaviorism)即主張︰「幼兒是經由模仿、教和學,學會說話。」舉例來說,嬰兒依依呀呀的發音聽起來像語言時,通常都會引起大人的反應,如果所發的音類似ㄅ ㄚ 、ㄇㄚ ,父母還會興高采烈地誇他一番。幼兒就在這種與大人的交互反應中,一步一步,由音造成字,由字造成句子地學說話。行為學派的這種看法,可以說是把幼兒當成一種被動的、機械式的,受外界環境塑造、指使的學習者。

一九六五年左右,心理學者杭士基(Noam Chomsky)開始發起另一學派,批評行為學派這種見解。他們指出,幼兒常會自創一些新的、大人沒聽說過的,或是缺乏邏輯的句子(例如︰散步叫做「走走走」),可見他們並不只在直接模仿大人的說法,他們其實也同時在自動地發掘語言的規律。而大人在面對幼兒創新語言時,通常很少會有系統地或是特意地去矯正他,只要他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大人自然會有所回應。照理說,這樣下去幼兒說的話將會和大人有所不同,事實上,幼兒卻能自我糾正,逐漸改進,終於與大人的說法符合。因此,杭士基派的學者認為,人先天有學語言的本能,只要讓幼兒生長在一個說話的環境中,每個幼兒都能自動地學會那個環境中所使用的語言,且學習的過程完全一樣。

目前,美國心理學界大多數都贊同杭士基學派的說法。要不然,普通一個幼兒怎能在短短的五、六年之內就精通他的本地語呢?(算起來,大約要懂六千個單字和一千條文法哩﹗)有人說,就是十個語言學家花上十年的工作都無法製造出這麼複雜的電腦﹗

當然啦﹗行為學派的說法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用,如果應用它來教發展遲緩的幼兒學說話,倒是很有效呢﹗對一般幼兒來說,適度的模仿、教和學,對準確的發音和增加字彙也都有幫助。

從身體的舞動開始學說話
無論幼兒學會說話的能力是來自先天或模仿,學習語言的過程都是從身體的舞動開始,再逐漸發展而成。現將各階段發展過程分述如下︰

一、身體的舞動
世界各地任何一種語言都有它特殊的韻律。嬰兒在出生幾天之後,會自然地跟著所聽到的語言節奏手舞足蹈,這是他了解語言的開始。

二、哭
嬰兒常常用哭聲來表達他對外界的感覺。哭聲有強弱高低之分。有的父母很快地就能分辨出嬰兒的哭聲所表達的意思是餓了?害怕了?還是太冷了?除了父母以外,其他人也很容易從嬰兒的哭聲去分辨嬰兒是健康的或是生病了。

三、作咕咕聲(Cooing)
在嬰兒大約滿月以後,如果他睡夠了、吃飽了、換了乾淨的尿布,覺得舒適愉快的時候,他常常會發出一些「ㄎㄨ 、ㄨ 、ㄇㄨ」之類的聲音。大人也常常在這個時候對著他咕咕回答。不知不覺中,嬰兒學習著如何與別人呼應、交談。

四、牙牙學語(babbling)
再過五、六個月,嬰兒開始學習試著將子音和母音更迭地串連起來,發出「ㄅ ㄚ ㄅ ㄚ 、ㄇ ㄚ ㄇ ㄚ 、ㄉ ㄚ ㄉ ㄚ 」之類的聲音,自言自語、牙牙不停。全球各地的嬰兒在這個時期所發的音幾乎都相同,一直要到一歲左右,所發的音才會逐漸和他的本地語接近,例如︰中國嬰兒說「爸爸」,美國嬰兒說的是「Daddy」。

五、說單字
嬰兒約在一歲左右開始學說單字。首先會說的是平日常見東西的名字,例如︰貓、狗、球等。這時,他常常用一個字來表達一種複雜的意思,譬如指著一部玩具車嚷著︰「車」時,他的意思是「我要那部車」,大人必須按照場合和幼兒的手勢與口氣來猜他的意思。

六、造短句
再過半年,嬰兒開始試著將兩、三個字連接起來造成一句話。不過,這種句子通常都不完全。例如他可能說︰「媽穿」或「穿衣」來表達「媽媽在穿衣服」的意思。仔細去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他會說︰「媽穿」,卻不會講成「穿媽」,可見幼兒對排字次序的文法已漸有了解。這個時期的幼兒固然可以說短句的話,但是如果我們叫他跟著說整句話時,會發現他就像一部有毛病的錄音機一樣,灌錄了整句話,放出來的卻是縮短句。這是因為他的說話器官尚未發育完全的緣故。這種簡略語和打電報時用的詞句相似,因此,這個階段也叫做「電報期」(telegraphic stage)。

約二歲半以後,幼兒學會的字彙日見增多,造句也愈來愈長、愈完整。到了五、六歲或入小學時,可以說已經精通本地語了。不過,每個兒童學會字彙的多少可以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對其將來的課業通常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為人父母的,應該在幼兒學說話的時候多下點功夫。

做個「多話」的父母
父母怎樣幫助幼兒學說話呢?

一、多和他交談
雖然人先天有學語言的本能,但如果幼兒在出生五年內沒有人和他交談的話,就很難學會說話了。光聽不說也不夠,美國有一對聾啞夫婦生了一個正常的小孩,但因為他有過敏症,夫婦倆怕他和別人接觸容易生病,因而整天把他關在家裹,只讓他看電視,結果他到三歲還不會開口講話。可見,除了聽別人說話以外,自己還得有機會說才行。與別人相互反應,才能促進語言的發展;和幼兒交談得愈多,愈能幫助他建立字彙庫。

二、配合他的理解力
我們在和幼兒說話時,常常會不知不覺地提高聲音,這會給幼兒一種特別的、愛的感覺,同時也會提高他的注意力。因此,我們和幼兒交談時所用的字句必須儘量簡單,內容要實際,最好還要兼顧幼兒能體驗得到的生活經驗。有時不妨也讓幼兒自己問問題,自己來回答。這種配合幼兒理解力的交談方式,是促進他學會說話很有效的方法。

三、擴展他的語言範疇
幼兒正處在「電報期」時,我們當然無法教他說完整的句子。但是,我們可以替他說,讓他有機會多聽。例如︰穿鞋的時候他會說︰「弟弟鞋。」這時我們就回答他︰「是的,弟弟在穿鞋。」換了另一個場合,也許他看到一雙類似他的鞋子時,他也會指著說︰「弟弟鞋。」我們可以說︰「呀﹗那是弟弟的鞋。」這是一種與幼兒交談的方式,並沒有修正錯誤的意思。如果大人這時急於要處處矯正幼兒的語言,可能反而阻礙了他的語言發展。

除了上述促進幼兒學說話的要點以外,我們還能在所使用的語詞中,幫助他發展智力。例如幼兒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電話鈴響了,您是簡單地喊他︰「安靜」呢?還是跟他說︰「寶寶,請安靜一點兒,媽媽要聽電話。」同樣叫幼兒安靜下來,前者命令他盲目服從;後者是一種有理由的請求,使幼兒從其中了解人與人之間相互的要求,並增加他的思考力。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