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談幼兒期安全感的建立

  學者艾瑞克森將人生從嬰兒到老年分成八個階段,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家中的寶寶才開始玩躲貓貓的遊戲,學習信任感及安全感?這些都是孩子日後發展人際關係很重要的一環。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不能重來!」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任務,信任感與安全感的建立不容易,需要長時間且用心的經營,注意在關鍵時期的培養,可以讓親子間的關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任感的建立時期
如果幼兒經常需要適應不斷更換的照顧者,或在玩躲貓貓時,找不到預期應出現的臉孔,孩子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長期信任關係?育兒領域中有一專有名詞--「分離焦慮」,就是當孩子要和熟悉的人、事、物分離時,會出現程度不一的焦慮反應。然而,年幼的孩子不會用口語來形容他們的心情,如果有過幾次不愉快的經驗,孩子極易出現不穩定的情緒與行為,輕者哭鬧不休,重者還會種下日後孤僻、不易溝通,或憤世嫉俗的人格特質。

若家中有二到三歲的幼兒,見到陌生人或比較少相處的家人時,就躲躲藏藏甚至放聲大哭,可能會讓父母覺得很沒面子,或遭致長輩的嘀咕。其實,誰都希望自己的小孩知書達禮、溫文大方,可是多數父母都感覺自己的孩子經常表現一副扭扭捏捏、不識大體的樣子,因此「黏孤人」就成了許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逃的惡夢。

至於二到三歲「狗不理年紀」的幼兒,發展的任務是自主性,這階段的孩子特別「講不聽」,而且變得「很番」,什麼都會說不要、不好。然而,這是因為寶貝長大了!孩子正在學習整理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並在生活上運用,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時間去探索與成長,孩子會出現內向害羞或被動的特質,也會嚴重影響日後人際關係的建立。

正向的指導與啟發
讓此階段幼兒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經驗並學習充分的信任與自主的成就,他自然會願意與人互動。當家中寶貝很努力、很辛苦地學習要當自己的主人時,記得給孩子來點掌聲,不要將不可以、不好掛在嘴上,拒絕了讓他體驗的機會;也不要為了在外面顧全孩子的面子,等到回家後才施以處罰,卻不知孩子的記憶力根本不會用在這裡。因此,父母不應該為了喚起他微弱的記憶,而一再說明當時狀況或氣急敗壞地追問「有沒有?記不記得?甚至一巴掌打在孩子滿佈茫然的小臉上」,這些行為都會讓幼兒產生畏懼,而將先前努力建立的自信打碎。父母最好能當下就以緩和的態度跟孩子講清楚、說明白,表明他錯在那裡?可以怎麼做?否則孩子會出現不知所措、不敢作的現象。

在成就中獲得滿足
在每一次的互動過程中,讓孩子得到適度的滿足及成就,小寶貝才會逐漸走出你的裙子或西裝褲後面。如果家中的寶貝已稱得上是一隻黏孤人的無尾熊,建議在每次預期性的人際互動之前,先向孩子說明對其行為表現的期許,或者直接討論可以怎麼做,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此外,不妨將孩子每次的進步,都當成是他人生的一大步,適時引導孩子感覺自己的成長,給予讚美或滿足他的成就感。

別忘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來,讓孩子再試一下,也別吝嗇給跌倒的孩子一個大大的、燦爛的笑容。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