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氏菌腸胃炎

在兒科門診,腸胃炎是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疾病。腸胃炎一般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及細菌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的大便性質多以水便、軟便為主,例如每年秋冬流行的輪狀病毒腸胃炎;細菌性腸胃炎大便的性質則多為血便、粘液便,常見的致病菌包括沙門氏菌、赤賀氏桿菌、曲狀桿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尤以沙門氏菌腸胃炎最為常見。

當寶寶因解血便或粘液便被帶來求診,父母被告之以可能是沙門氏菌腸胃炎,需進一步做大便的細菌培養時,父母會常問:「是如何被感染的呢? 」「有沒有什麼危險性或後遺症呢?」如果告訴父母法定傳染病-「傷寒」也是沙門氏菌家族成員的傑作。他們一定希望對沙門氏菌所造成的疾病及其預防之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沙門氏菌是需氧性格蘭氏陰性桿菌,目前至少有2200種以上的血清型。是動物與人類重要的病原菌。其中最常引起人類疾病的菌種約10種,依其臨床症狀可分1.沙門氏菌腸胃炎;2.腸性熱,包括傷寒及副傷寒;3.敗血症:可同時伴有局部的感染包括腦膜炎、骨髓炎、腎臟炎、關節炎、膽囊炎、心肌內膜炎等。其中傷寒桿菌只在人類間相互傳染。所以傷寒被列為法定傳染病,一旦發現有傷寒病例。一定要追根究底找到散播病原的帶原者,否則他仍會繼續傳染給其他人。至於沙門氏菌腸胃炎則大多經由帶菌的動物或被其污染的食物來感染,少數才由帶菌的病人來傳播。在臺灣。沙門氏菌腸胃炎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而以夏末秋初為最多,尤其在颱風淹水過後,常有地區性的流行,為沙門氏菌最常引起的現象。2/3以上的病例小於20歲。尤以1歲以內的嬰幼兒為最多。
沙門氏菌腸胃炎感染的途徑是因吃了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造成。人類周遭的動物如蟑螂、蒼蠅、老鼠、家禽、豬、牛、貓、狗等身上常帶有這些細菌。另外現代人常流行養小寵物,例如小青蛙、小烏龜等他都常帶有這些細菌(在國外的研究。約14%的病童感染沙門氏菌是經由所飼養的小烏龜傳染造成)。一旦吃了末煮熟的肉類、蛋類;未殺菌完全的牛奶、未煮沸的飲水;或被老鼠、蟑螂、蒼蠅所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或嬰幼兒滿地爬或與貓狗玩。雙手帶著細菌往嘴巴塞或拿東西吃,都很容易將這些病菌吃下肚子,然後很快在腸子內繁殖,造成沙門氏菌腸胃炎。一般在吃下病菌8至72小時開始發病,症狀可由輕微到極嚴重,包括發燒、曬心、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死亡(約1~2%)。大便為水便或帶血帶黏液,血便在幼兒較多見。(大部分人症狀在2至5天後逐漸痊癒,但偶而腹瀉、嘔吐等現象可持續2週以上。)少數抵抗力較左的病人,例如小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可造成較嚴重的症狀或發展成腸性熱或敗血症,極少數的病例也可造成腸道穿孔,這些嚴重病例有較高的死亡率。
實驗室檢查驗血時常可見白血球升高(10000~15000/cumm),大便培養可長出沙門氏菌,即使臨床症狀已痊癒,50%的病人在感染後四個星期,大便仍可排出沙門氏菌。抗生素的使用,並不會縮短病程,反而會延長沙門氏菌由大便排出的時間。故治療一般以補充水分、電解質以預防脫水為主,而不建議使用抗生素。但下列情況則需給予抗素:3個月以下的嬰兒,病人為惡性腫瘤或使用免疫抑制藥
物,或嚴重病例如腸性熱、敗血症等其他腸道以外器官之感染。
傷寒:由惕寒桿菌所引起,為法定傳染病,乃因吃喝下被慢性帶菌者的排泄物所直接污染或間接污染的食物或飲水。病菌進入腸胃道後,經由腸道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倦怠頭痛、高燒(但此時脈搏反而下降為此病之特色)、腸淋巴及肝脾腫大、腹脹腹痛,初期為腹瀉但疾病後期多呈便祕。有些病人皮膚可能出現玫瑰紅斑,此乃微血管擴張及細菌栓塞所致。如果不用抗生素治療,死亡率約10%。實驗室檢查可發現白血球下降,可由血液、大使及尿液培養出傷寒桿菌。或由血清檢測(Widal test)幫忙診斷。
副傷寒:指其他不是傷寒桿菌的沙門氏菌,也可引起類似傷寒之症狀,常見者有副傷寒桿菌A、副傷寒桿菌B、副傷寒桿菌C。
敗血症:指沙門氏菌由腸胃道進入人體血液循環,可隨血液循環到全身各處而造成腦膜炎、骨髓炎、關節炎、腎臟炎、心肌內膜炎等。大便往往培養不出細菌,診斷需靠血液培養。需用抗生素治療,否則有較高的死亡率及後遺症。
我們知道無論是沙門氏菌腸胃炎或暢寒,其傳染都是經由吃人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致,故預防之道在於注重個人飲食衛生及環境衛生:不生食、不飲生水、不吃不潔的食物,並且消滅蒼蠅、蟑螂、老鼠等媒介物,吃東西前先洗手。而小寶寶在地上爬或玩。盡量不要讓他任意拿東西放入口中;奶嘴奶瓶要經常消毒。另外在感染普遍的地區,可考慮注射傷寒疫苗,有效率達70至90%:前二劑間隔3週,以後如有必要,則每隔3年加強一次。雖然絕大多數沙門氏菌腸胃炎預後良好。但抵抗力弱的嬰幼兒或併發腸性熱、敗血症時仍有死亡的病例,例如合併敗血症。死亡率為0~20%合併腦膜炎,死亡率為25~88%;合併腸性熱,死亡率為35%;合併腸道穿孔、腹膜炎,死亡率為50%;所以不可等閒視之。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雖然新一代的抗生素有不錯的療效,我們仍希望經由事先的防範,使沙門氏菌對人所造成的危害減至最低程度。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