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要打針嗎?

在孩子的經驗世界裏,「針筒」、「醫師」和「護士」似乎不是很愉快的聯想。孩子生病一定得打針嗎?
打針和吃藥的目的一樣


打針的藥效比吃藥快嗎?
打針是藥物投與的方式之一,不管採取何種方式,最終的目的不外是使身體內發生病症的那個地方獲得足夠的藥物濃度。因此,針對病因給予適當的藥物,才是重要的。口服藥經過腸胃道的吸收,獲得治療效果。打針則是要把藥物注射到肌肉內或血管裏。利用血液循環,把藥物送到生病的地方。一般說來,靜脈注射比較直接,血中藥物的濃度很快就高起來;肌肉注射吸收比較平均,是慢了些,但也是要使藥物進入血管,再送到組織。
為什麼迷信打針
也不知道為了什麼,一般人會誤認為打針會讓病好得比較快,認為打針才是治療。當然,有些藥-像胰島素,如果用口服的方式,經過胃液及腸內酵素的種種作用,到了血液時,早已成為衍化物,失卻原有的作用了,所以的確是非用注射方式不可。但是,一般用來減輕感冒症狀的化痰藥和咳嗽藥,口服絕不比注射的效果差,而且。到底吃藥是比打針來得方便呀!
歐美地區醫藥分業,病人到診所看病,醫師只負責診斷和開處方,病人必須自行到附近藥局買藥,所以醫師在所裏打針的情形就很少見了。臺灣的醫療制度較不分明。在私人診所裏,醫生除了看病之外。還要「給藥」。開業醫師的收入全部來自診所,因此。為病人看完病後,下一個診斷和作一些治療,成為收費前必須的工作。再加上病人多,一兩分鐘就要看完一個,打針就成為最省事、又可以收費的治療方式,久而久之,病人也覺得打針很有效。感冒要打針才會好得快。其實,一定得打針嗎?
開業醫師們談及打針的問題時,都說病人家屬會主動要求打針。但也有些小病人的媽媽說,他們會經要求醫師不要為孩子打針,醫生卻堅持要打針才會好,他們心中也十分疑惑。
有些針打了沒好處
「退燒針.是一種最不應該使用、而又是我們這裏使用得最濫的藥物。這種藥的副作用包括了過敏、休克和白血球再生不良等等。注射這種僅具退燒作用而完全沒有治療效果的藥,卻擔當了那麼多可能發生的危險。是很划不來的。抗
生素也常常被用來「治療」感冒,而事實上。感冒是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既無效,也不能防止感冒的合併症。假如感冒的情形改善了。抗生素所產生的效果。他不過是心理效應而已。
抗生素是很偉大的發明。也曾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它在人體內配合著人體的種種免疫能力,可以撲滅侵入人體的細菌。但使用抗生素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應先找出要撲殺的是何種細菌,以及如何維持抗生素在血液內的滅菌濃度。如果像許多人在診所裏打了一針就回家,再胡亂吃一兩天的藥。這樣,血中藥物無法維持必須的濃度,治療效果自然就差了。
因注射藥物不慎而傷害了坐骨神經,是醫界已經發生過不少次的事實。影響甚大。豈可不慎?
有些針是必須打的
打針,有些時候是必須的。像預防針的注射。是讓孩子對傳染病(例如:結核病、破傷風)產生抵抗力。必須按時接種;另外,像患了糖尿病的孩子,都得注射胰島素,這些舉措都在讓孩子了解他必須接受的事實。在醫院的病房裏,常常看到孩子們「吊大瓶」,這是靜脈注射,靜脈注射除了是給予水分和鹽分外。有時候可以用來給予大量的抗生素,減少多次肌肉注射的痛苦。
別用打針嚇唬孩子
在小兒科門診裏,經常可以聽到可愛的童音和醫生、護士逗弄孩子的笑聲。但有些時候,孩子一進入診察室就大吵大鬧,嚷著不要打針,一時之間,就可以把原來的和諧與溫馨破壞得乾乾淨淨,不問就知道,這些孩子一定是對打針有
過磨滅不掉的壞印象。打針,嚴格地說,不能算很痛,我想,如果大人不用「不乖就叫醫生伯伯給你打針」這類的話話來嚇唬孩子,孩子和醫生的關係也就不至於那麼緊張了。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