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他就要勇敢說出來 - 談親師溝通

認知的差異與關心層面的不同,往往是親師溝通上的障礙。其實,家長和老師在幼兒的啟蒙教育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彼此也應該是相互扶持的夥伴,因為大家共同的出發點都是為孩子好…

  某日,與同樣在幼兒園任職多年的高中同學聚會,只見她滿臉疲憊匆匆趕到。坐下不久即開始述說:「我今天蠻挫折 - 約談了一位家長,其實這位家長的問題從開學到現在都一樣,她是位全職媽媽,很在意教室的整潔,常要求老師要多拖地 - 甚至要跪著擦地,還要用除塵紙,否則就覺得會有灰塵…。我告訴她,我們一天已經打掃 2~3 次了,我們也很重視孩子的衛生與健康,但這個媽媽總是覺得不夠,我們還邀請她來一起幫忙。最近更過份,她每次來園,表情都十分僵硬,不願和我們再溝通就直接向其他的家長們抱怨。我們間接得知後,曾在親子聯絡簿嘗試用文字表達我們的立場,她卻更生氣地告到園長那兒!我今天又留下來和她繼續溝通。」

  像這樣的案例在幼兒園中並不少見,這位家長以孩子的健康為出發點是對的,但在溝通時,卻可能因為只以家長的本位角色與立場為標準,而為難了老師。老師則在表達自己的職責應是教學重於清潔而引發家長的不滿,以及一而再、再而三的溝通無效後,產生了挫折的情緒,可能因此開始逃避再和這位家長做深入及開放式的溝通,導致家長的情緒轉向與其他家長抱怨。

  其實,家長與老師的職責與立場並不一樣 - 家長覺得一塵不染重於一切;老師覺得為什麼要如此挑剔教室的清潔?為什麼不看看我們在教學上提供給孩子豐富、生動的課程內容呢?當彼此之間不能理解這個觀點,再加上個人特質、家庭背景、語言文化… 等的差異,就常常造成了親師在溝通上的障礙。還好,在這個案例中,同學仍願再嘗試和這位家長進行深入溝通,以使事情有所轉圜。

  以筆者的經驗,家長和老師在幼兒的啟蒙教育中,應是相互扶持的夥伴而非敵對 - 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空間與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家長應尊重老師的幼教專業,協助老師了解幼兒的特質,並適時給予教學上的支援與鼓勵;老師則應考量家長的顧慮及孩子的成長背景,當筆者做了媽媽後,更能體會媽媽心情與老師角色間的差異,比較能了解家長細節瑣碎的要求。畢竟老師是可以下班的,媽媽卻是 7-11 永不打烊,彼此應以體諒、了解代替要求、指責。

  愛「他」,彼此就要勇敢地說出來,以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做考量,讓良好的溝通為孩子學習的第一個里程碑留下美好回憶,其實會發現 - 家長、老師也可以變成好朋友。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