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小學孩子看待不公平的事件?

我兒子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昨天他放學後,跟我敘述學校裡有兩位同學起衝突的整個事件,他認為老師的處理方式有欠公允,對老師的不公平感到十分的氣憤及不諒解。他的強烈反應,讓我聯想到平日在教養孩子時,我都非常強調「公平」的原則,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因素而讓孩子產生這種反應?對於類似的情況我該怎麼幫助他呢?我該修正我的教養方針嗎?

孩子對於事物的反應方式,除了受本身個性的影響之外,大都源自於父母或老師的教導,您孩子之所以對「不公平」的現象感到憤怒,可能是因為在他的認知中已建立起「凡事要公平」的概念。   

「公平」在成人社會中是相當被強調的處事原則,父母在排解孩子們的紛爭時,也常常喜歡用公平的原則來說服孩子、用均分的方式來避免糾紛。運用「公平原則」確實能讓孩子逐漸學習到尊重他人、克制自我慾望等社會能力,但是這單一的判斷原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所面臨的生活事件越來越繁複,而無法放諸四海皆準。   

因此,建議父母在處理孩子的糾紛時,不僅要教導孩子此一基本的判斷原則,更重要的是,應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鼓勵孩子們自行去排解問題或衝突,父母只在必要時給予協助,不必過於介入,讓孩子更懂得靈活運用各種準則,不致於僵化或過於依賴父母的仲裁。   

至於該如何化解您孩子在此類似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及想法,建議你不妨試著做:

1. 先請孩子把整個事件再回想一次,並仔細說明每一個細節,以澄清事件的前因後果。

2. 請接納孩子所表達的情緒,也鼓勵孩子把他的看法說出來。

3. 和孩子談談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幫孩子分析每種解決方法所可能產生的結果。

4. 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去體認老師在處理事件時可能顧及的因素,並讓孩子了解衝突背後的行為動機。

5. 最後,讓孩子歸納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如:向老師說明事情真象、去安慰同學……),並全力支持他所採取的行動。

上述的輔導策略主要是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觀點來看事情,逐漸脫離以自我觀點來做判斷,這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經歷程。

(以上問題由 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