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可能碰到的疾病或異常(下)

胎兒的孕育過程可能暗藏各種危機,會造成部分新生兒疾病和異常的發生。


風濕性心臟病

當鏈球菌侵犯我們的喉嚨與扁桃腺時,若沒有徹底的治療,有時就會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前身是風濕熱,當心臟病的症狀還沒出現時,病童可能先經歷過發燒、關節痛、皮膚紅疹、皮下結癤或手腳不自主的舞動等症狀。等到心臟及其瓣膜受到侵犯與破壞,病童就會出現心臟雜音與心臟衰竭的症狀。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尿少、呼吸喘、食欲不振、下肢水腫、腹腔積水、肝脾腫大、心臟擴大。

就治療而言,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的症狀,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還要服用利尿劑以利水分的排出、服用強心藥增強心臟收縮的力量。病情穩定之後,需每隔四周注射一劑盤尼西林,以免鏈球菌再度上身,而使風濕性心臟病復發。

小兒麻痹

小兒麻痹之產生,是由於小兒麻痹病毒侵入人體脊髓,把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破壞掉的緣故。運動神經細胞掌管我們肢體的活動,一旦受到破壞,肢體自然無力、萎縮,所以才有「小兒麻痹」的稱呼。

小兒麻痹感染之後,最初期的症狀是高燒不退,嚴重的話,甚至會昏迷、休克、呼吸困難。在住院觀察期間,手腳無法活動的現象便逐漸顯現,通常只有單側的手腳產生麻痹。病童如果度過急性期,生命得以保存下來,通常意識與智慧可以回復到正常,不過手腳麻痹則為永久的後遺症。

目前對於病毒感染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預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只要按時服用小兒麻痹口服疫苗,就可以預防小兒麻痹的產生。

雷氏症候群

病毒感染之後,有些小孩會莫名其妙的出現抽筋、昏睡、昏迷等急性病變的症狀,這種狀況臨床上稱做「雷氏症候群」。

典型雷氏症候群的發病過程是這樣的:小孩得了感冒,症狀並不嚴重,但幾天之後,突然開始嘔吐,變得很愛睡,很快地抽筋也出現了,再沒多久,病人便呈現昏迷。昏迷了好幾天,有些病童就此去逝;有些終於度過難關,雖然恢復了知覺,但癲癇、智慧障礙、肢體麻痹等神經後遺症卻伴隨一生。

在發病的急性期,除了腦部的症狀之外,病童的肝臟會腫大,肝功能與凝血功能也不好,這些都是治療上必須一一處理的問題。

雷氏症候群的產生是防不勝防的,但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水痘的流行期,減少服用阿司匹林類的退燒藥,可以降低雷氏症候群的發生率;若在雷氏症候群的初期,當病童尚未陷入昏迷時,便給予積極的治療,可以減少神經後遺症的產生。

早產兒

懷孕時間不足三十七周,胎兒便生了下來,就是早產兒。

早產的原因很多,母體身體狀況欠佳、胎盤功能不良、子宮頸閉鎖不全、胎兒有先天性感染病症或畸型,都有可能造成早產。試管嬰兒技術純熟,因此,多胞胎的試管嬰兒也是早產的原因之一。

早產兒依據其成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併發症。懷孕周數愈接近足月,譬如三十五至三十六周的早產兒,幾乎沒有任何併發症,照顧上與足月兒無異;但是懷孕周數只有二十八、二十九周的早產兒,可就問題重重了。

由於醫療技術與設備日益精進,許多體重極輕的早產兒都得以存活下來,但種種的併發症一旦出現,導致不同的後遺症,往往嬰兒本身沒有生活品質,同時也會耗費許多社會資源。亡羊補牢永遠於事無補,如何防範早產兒的產生才是根本之道。

先天性失聰

先天性失聰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另有少部分是與遺傳有關。

失聰的嬰兒,由於聽不到聲音,所以不容易被突然發出的巨響給驚嚇;四周若有人聲或音樂聲,不會引起他的注意,更不會有尋聲去找聲源的轉頭動作。到了周歲左右,聽覺正常的小孩會開始學著大人發出聲音來,聽覺喪失的小孩就沒有辦法發出有意義的聲音,更不用說以後的語言能力了。

聽覺喪失固然少了一件溝通的工具,在人生的起跑點上是吃虧很多;然而如果能及早發現到小孩聽覺有問題,早點給予手語與唇語的訓練,那麼小孩的溝通能力與學習便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日後的成就也與常人無異。

先天性失明

先天性雙眼失明的情況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是因胎兒遭遇先天性感染,導致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因而雙眼失明。

雙眼失明的嬰兒,眼睛會漫無目的的四處漂動,無法凝視一個光源或一個物體。正常的嬰兒在兩個月大的時候便能夠注視著眼前父母的臉,一旦對著他笑,他也會跟著笑,或隨著父母的移動而轉動他注視的方向。雙目失明的小孩,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反應。

失明如果是白內障所引起的,手術摘除水晶體後,配上眼鏡或植入人工晶體,嬰兒的視覺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如果是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的話,就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

雖然針對失明,目前根本沒有治療之道,但只要社會能提供一個無障礙的空間,這些小孩都可以正常的成長、學習、工作,與常人無異。(本文摘錄自詹益宏醫師著作《從懷孕到分娩》,執筆/張開屏醫師)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