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俱來的音樂細胞?

你的孩子會不會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製造自己的獨特節奏、音樂?這時,你是欣喜他好像十分具有音樂細胞,趕緊交給音樂班訓練?還是抓住他的手,請他停止「製造噪音」?...每個孩子都有「音樂細胞」哦。而這需要爸媽細細的心,慢慢發掘,並且用巧妙的方法帶領孩子進入音樂世界。

  你的孩子會不會從小就喜歡敲敲打打,製造自己的獨特節奏、音樂?這時,你是欣喜他好像十分具有音樂細胞,趕緊交給音樂班訓練?還是抓住他的手,請他停止「製造噪音」?或者,你常聽到孩子嘴裡哼哼唱唱的,甚至會把說話編成歌詞,用的是自編而難懂的曲調…你是高興他有細膩的音感,認定他為未來的大音樂家,還是請他「正常一點說話」?

音樂型智慧
  許多孩子不但對任何聲音都相當感興趣,對不同聲音的辨識能力也很敏銳,即使是只聽過一、兩次的音樂,他也會高興得告訴你他記得這首曲。除了無止息的哼唱,孩子還能對旋律節奏有極高的感受力與反應力。在心理學多元智慧的理論中,這是屬於音樂型智慧。

透過音樂進行學習
  當孩子傾向用他的音樂智慧學習時,不只是偏愛音樂,凡是聲音都會吸引他的注意。因此,在學習的歷程中,只要有韻律優美、節奏鮮明的遊戲活動配合,孩子的學習、記憶似乎也就更有效率。歌謠、旋律,常常喚起孩子的專注和興趣,也很容易接受音樂中所傳達的訊息。漸漸地,你會發現他非常沉迷於唱歌、聆聽音樂、學習演奏樂器,也容易從中獲得安定的力量,甚至表達自己。孩子似乎天生就有無數敏銳的音樂細胞,對音樂總是比別人多了那麼一些感動和心得。

  既然聲音和節奏感,是孩子探索人事物不可或缺的線索、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建議爸媽可以善用他的長處,引導孩子學習和發揮自己喔。透過音樂帶、一首首短曲兒歌,他能輕易地學會其他知識、或體會種種感受。而在正式的學習情境中,讓孩子的創意音感多加發揮作用,通常在創作歌曲、將學習內容或作品配上旋律、或是需要運用多媒體的任務上,都會有極特出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音樂細胞
  不過,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有「音樂細胞」哦。而這需要爸媽細細的心,慢慢發掘,並且用巧妙的方法帶領孩子進入音樂世界。當他在嘗試透過自己創作的音樂、或專注聆聽各式各樣有趣的聲響時,就別打斷他的興味吧。如果每個孩子,都有愛樂的機會,音樂就不再只是才藝,而是真正成為生活了!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