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常見的消化遺疾患

消化道是孩子獲取成長所需養分的重要生理組織,若是發生病變,應該儘速請醫師診治,以維健康。

在護育嬰幼兒的過程中,經常令父母遭受困擾的嬰幼兒消化道疾病有下列幾種:

腹瀉
嬰幼兒期生長快速,很需要營養的補給,若時常發生腹瀉,則可能因為消化吸收不良而影響生長。

急性腸炎是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其致病菌最多是濾過性病毒,預後(註)一般良好。但是,有少數病兒在急性腹瀉時,因處理不當。造成脫水現象。或遺留下腸黏膜的傷害,轉成,悽性腹瀉,就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急性腹瀉時的處理必須非當慎重,應先讓病兒停止一般食物,改為攝取電解質水,以補充自糞便中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此法至少需維持八~二十四小時,視病兒腹瀉改善的情形,再餵食母奶或短期食用稀釋的牛奶。無論如何。及早延醫診治是最上策。

另有慢性的、非特異性腹瀉,它的症狀是每天三、四次稀軟大便,雖然維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但是體重增加良好,這種不影響生長的慢性腹瀉,比較不需要擔心。

嬰幼兒長牙時期,若同時遇上發燒、腹瀉,長輩們常會告訴我們那是因為長芽的緣故,這種傳統的說法不只流傳於中國,西方國家也有此一說。然而。此說至今仍末獲得學理的支持。我們只能解釋為:嬰兒一般是在五~六個月大以後長牙,而這時期也正是母親給幼兒的抗體逐漸消失的時候。嬰幼兒在此時期較容易感染腸炎或感冒,因而引起腹瀉和發燒的現象。

嘔吐
嬰兒嘔吐是常見的現象。有些情況比較嚴重,有些則只是輕微的回奶。嬰兒因胃與食道間僨門功能尚未發育成熟,所以比較容易吐奶。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到了十八個月以後),體奶的現象就減少多了,但若嘔吐次數頻繁、體重不增加,甚或胃酸侵蝕食道,導致食道炎而吐血等併發症時,就需要特別注意護理。此外,消化道之全部或部分阻塞的時候,嘔吐亦為常見的現象,必須儘速請醫師診治。

寄生蟲感染
這也是嬰幼兒期常見的消化到問題。近年來,臺灣的蛔蟲與鉤蟲寄主已較過去減少許多,不過,由於人口密度的增大,蟯蟲的感染仍相當普遍。幼兒若經常在半夜抱怨肛門癢,家長要注意,可能就是蟯蟲感染﹔有少數遭感染的幼兒也會有陰部紅癢的症狀。一旦經醫師檢查,證實幼兒感染了蟯蟲,應全家接受檢查,然後一起治療,才有根斷的效果,否則很可能治癒後又被家人傳染。

養成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是避免寄生蟲感染的秘訣。因為寄生蟲的感染途徑多半是在不潔淨的手取食時,附著於手上的寄生蟲卵隨著食物進入腸胃,而引起感染的。

腹痛
三、四歲以上會說話的幼兒經常會說他肚子痛,尤其肚臍周圍的痛更是多見;他們若是偶爾說說,不一定會引起家長的特別注意,但若經常喊肚子痛,就不得不讓人擔心了。

如果腹痛的位置在肚臍周圍,時間很短(少於十分鐘),痛的程度也不嚴重。仍可繼續玩耍,很可能只是功能性腹痛。比較沒有關係。但若是腹痛部位在上腹,或肚臍附近以外的地方。且每次疼痛部位固定疼痛程度不輕,如再伴隨嘔吐、饑餓痛、白色大便或血便、黃喧等症狀者,應提高警覺。早點請醫師診治。若腹痛已超過了三個月以上,雖然沒有上述症狀。最好還是請醫師診治比較安全。

消化道是孩子獲取成長所需養分的重要生理組織,若是發生病變,應該儘速請醫師診治,以維健康。

註:得病後。將來身體復原的情況稱為「預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