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常見嬰幼兒疾病

由於地狹人稠,南北來往繁密。因此,在臺灣有許多疾病傳染得很快,加上寶島的四季並無太明顯界線,所以。除了大流行之外,有不少小兒疾病幾乎整年可以隨時見到。

中秋節前後,氣溫就較低了一些,很少會超過需要開冷氣的攝氏二十八度了,這時候有幾種病毒可能會出現得多一點,例如:

普通感冒
感冒是由於濾過性病毒侵犯了上呼吸道而引起的,照學理而言,感冒與氣候並沒有太明顯的絕對關係。習慣上,我們總認為在「換季」時,罹患感冒的機會比較多。氣溫發生劇變時。身體有可能受不了突如其來的刺激而降低了抵抗力,這時濾過性病毒就可能趁虛而入。不過,也有很多醫學專家反對這種說法。

無論如何,感冒還是先要有濾過性病毒的存在才會發生。因此,少帶幼兒去公共場所(如市場、百貨公司、戲院),避免與有病的人接觸,抱小孩之前要先洗淨雙手,這些才是真正預防感冒之道。當然,注意保暖也有必要,但如果光會為寶寶添加衣服,卻忽略了上運預防之道,就是本末倒置了。

有了感冒病狀,最好帶給醫師診斷。如果精神、胃口不錯,想要先觀察兩三天也可以,若沒有什麼改善。就要看醫師了。如果確定只是普通感冒。則不必過分焦急,要耐心地等病程過去,同時。遵醫師囑咐服藥,使症狀緩和一點,並留心觀察有無其他併發症。

氣喘
天氣轉涼後,有些過敏體質的小朋友容易發作氣喘,厲害的從外表就可看出來;輕微的則只是咳嗽、痰多而已。兩者看起來都像是感冒,卻不能誤以為是感冒而延遲治療。

氣喘是一種愈來愈常見的小兒疾病,尤其近年來空氣污染、人口擁擠、家居空間狹小等等,都是造成氣喘的誘因。小兒氣喘可以分為「過敏性」與「非過敏性」兩種,不過,大部分病例(約百分之八十)是混合型。原因十分複雜。

如果小兒咳嗽,在聽診時有喘鳴的聲音,就不能叫作感冒了;兩歲半之前,常被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但次數太多時,就要特別留意。較大的孩子每次咳嗽都會喘或是咳嗽拖很久一直不痊癒時,更需要特別的醫療與照顧。

入秋後,許多氣喘的「老病號」紛紛發作,部分可能是與冷空氣及溫度變化有關。

玫瑰疹
另外一個可能發生機會較多的嬰幼兒疾病是「玫瑰疹」。此病很少在出生三個月內或滿兩歲後才發生。特徵是先高燒兩三天(大部分是肛溫攝氏三十九度半以上,甚至一直在四十度左右),但既無感冒症狀,精神、胃口他都還不錯,三天的發燒期過後,忽然退燒,然後身上發出細細的玫瑰紅小疹子。一兩天內自動退掉。不留痕跡。

玫瑰疹是經由空氣傳染而來。由於高燒是其特徵,看起來似乎很嚴重。實際上是很良性的病,也沒有什麼藥物可治療或改變其過程,一旦出疹就已經好了,不必有什麼禁忌。惟一擔心的是,其他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疹子會與玫瑰疹的診斷互相混淆,不過也沒有關係。只要燒退-出疹,大部分都會痊癒。不會有後遺症的。

水痘
水痘在春天較常見,但深秋也常有小流行,多發生在較大的孩子。由於目前還沒有疫苗。大部分小孩都會得到。它也是很良性的疾病,除了發燒一兩天、疹子很癢之外,小孩不會有什麼不舒服。

出水痘時。最要緊的是注意手的乾淨,否則會在水痘上造成細菌感染,有的會很難處理。

腸炎
秋天到冬天之間,嬰幼兒常會有病毒性腸炎的流行,最常見的即輪狀病毒腸胃炎。在臺灣。由於大部分人都不餵母奶而以奶粉餵養嬰兒,卻又不了解沖泡牛奶、餵奶的衛生習慣,所以嬰幼兒拉肚子的機會很多。加上此種腸炎會經由空氣傳染(不一定是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容易形成流行,也就不足為奇了。

造成此種腸炎的病毒,入秋之後漸形活躍,所以才會在三歲以下幼童的腸胃道肆虐。此病的潛伏期約二~四天。開始可能先有感冒的症狀。例如:鼻水、咳嗽、發燒,接著有的會嘔吐得很厲害,有的馬上開始腹瀉起來,前後過程大約一~兩週。沒有什麼特效藥可立即治癒。

由於腸道發炎,許多腸細胞受破壞,影響酵素的製造而不能吸收食物,其中又以不能吸收牛奶的情形最為嚴重。所以腹瀉厲害時。醫師會讓小寶寶先禁食普通奶粉,而以其他方式如米湯、特殊配方奶粉、麥粉來代替。此外,要注意的
是預防脫水及體內酸鹼度的不平衡。

預防此病主要方法還是要多洗手,並避免於流行期間到公共場所。

最新觀點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