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聽誰的話I》孩子為何就是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一直是最令父母煩惱的教養問題之一。但什麼叫作「聽話」?標準其實很難界定,有時候,未必是孩子不乖,而是父母的規範不合理,或者,孩子另有其他想法,只是無法明確表達。還有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本來就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因為他們雖然可以理解語言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
 所以,孩子「不聽話」其實是有許多可能原因的,下回,當你為了孩子不聽話而快要抓狂時,別忘了提醒自己緩緩情緒,從另一個角度看孩子的不聽話,或許你就能大大釋懷了唷…

  從父母最常問的教養問題中可知,「孩子不聽話」是最令父母煩惱的項目之一。為人父母者,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聽話;然而,讓孩子聽話其實是一門需要用心探究的學問。

  什麼叫作「聽話」?聽話的標準很難界定。或許可以說,孩子並沒有所謂的聽話不聽話,因為並無特定標準。而對於較小的孩子,其實也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因為兩歲以上的孩子雖可理解語言上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並不同,其不聽話行為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認知能力不足
  幼兒常因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於是就會表現得不聽話。

欠缺表達能力
  孩子也可能內心雖不同意,但由於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只得暫時接受「大人」的規定;但事後就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他的不同意。

父母身教的影響
  父母的錯誤示範,也是造成孩子負面行為的原因。例如:媽媽常一邊忙著做家事,一邊聽孩子說話。無形中,孩子學會這種「不用專心聽別人說話」的模式,下次他就一邊玩玩具,一邊聽你說話。故父母應明白告訴孩子自己正在忙,無法專心聽他說話,請他等自己做完事情後再說,並可告知大約需多少時間及這段時間他可做些什麼,讓孩子不致茫然等待。

規範不合理
  若大人本身訂的規範有問題,孩子也難以做到。例如:父母規定好動的孩子不准出去玩,但孩子天生好動,自然無法控制自己,這時若父母並未設計足以吸引他興趣的室內活動,就是強人所難。

慾望與規範衝突
  當個人慾望超越遵守規範的壓力時,孩子就容易出現負面行為。例如:父母對孩子說桌上的蛋糕不能吃,要客人來才可以吃。過了一會兒,父母卻發現蛋糕上的櫻桃、奶油被挖掉了,就罵孩子不聽話。事實上孩子在吃掉櫻桃時,根本沒想到自己是不聽話,只因蛋糕實在太吸引人了,當時大人不在,他就覺得可以這樣做。

情緒失調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常是情緒失調的結果。當孩子情緒平穩時,內心慾望雖讓自己想做不被容許的事,但理性會提醒他而不去做;然而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負面情緒的累積
  有時並不是孩子的負面行為本身有問題,而是他累積了一些平日未抒解的情緒。例如:父母規定不能看六點半的卡通,孩子就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時偷看五分鐘;但沒有一天能看得完整,情緒沒能得到安撫。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響,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吃飯、洗澡、睡覺…等。由於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負面行為和看卡通的關聯性,故父母必須格外用心處理。建議父母應每天有固定和孩子聊天的時間,即使只有五分鐘,也要專心地和孩子交流,這將有助於瞭解孩子的心思及問題真正癥結所在。


※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月刊》1999年10月號。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