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在安全健康中成長?

  孩子在幼兒階段,自我保護與對陌生人的判斷力不足,而父母親又不能總是陪在身邊,要怎樣給孩子一個較令人安心的環境呢?除了自己以外,鄰居、學校的老師、家長,都可以是看顧孩子的最佳幫手喔。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愈小的幼兒愈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父母也就愈需要多花心神去照顧他。表面上看來,父母的擔子似乎很重,但實際上,父母如果能夠敦親睦鄰,孩子在大家的照顧和保護之下,無形中就可以減輕許多壓力了。

孩子們之間往來作客,建議媽媽們不妨也彼此做朋友,互相幫忙。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出門時,李太太不妨將孩子交給張太太;張家的孩子單獨在外面玩耍或回家無人應門時,王太太可以稍加注意一下,或接他到家裡,等他的家人回來,再送回去;李太太看到王家的孩子和陌生人走在一起,不妨可以探問一下︰「王小明,這個人是你的叔叔嗎?」如此,想拐帶孩子的人就會因為有人注意而打消歹意。「敦親睦鄰」的工作是今日做父母的為了兒女的安全一定要認真執行的一個工作。有時,孩子由娃娃車送回家,媽媽因為種種原因趕不回來應門,一個電話打到隔壁陳太太處,請她代為照顧一下,無謂的意外就不會發生。平日,如果與鄰居不相聞問,成人們又分身乏術,孩子發生意外的比例也就會增高。

學校也有責任
幼稚園除了有愛護、照顧幼兒的責任以外,也應該有「教導」的任務。例如︰老師在平時多利用講故事或圖片說明的方式,告訴孩子怎樣分辨善惡;或是利用「我的家」這一類的活動,讓孩子知道「我的家住在哪裹?」、「電話號碼是多少?」、「爸媽叫什麼名字?」等等,若能記下來就更好了。

學校也可以經常舉辦各種親職活動,邀請家長來參觀,或作家庭訪問等。與家長經常保持聯繫,不但可以使家長了解學校的情形,孩子的安全也比較有保障。例如︰孩子上下學接送的問題,如果孩子是由娃娃車接送的,當然由學校負起接送時的安全;如果是家裡自己接送的,應要求家長本人或孩子認識的親友來接,否則即應與學校聯繫,學校在問明對方的姓名及與孩子的關係以後,才可讓他帶走幼兒。

讓孩子從與人接觸中學習
如果父母害怕孩子無法分辨陌生人的好壞,過度保護而不讓孩子與人有互動的機會,也不是正確的做法。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來看,幼兒時期是個人人格成長的關鍵期,而人格的發展是在社會接觸與影響中建立的。有些父母對於子女過於呵護,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甚至把孩子關在家裹,不讓他和外人接觸,這就不是恰當的做法。既然孩子喜歡和別人一起玩是使他往「外」發展的原因,那麼,父母不妨讓孩子有機會多與人接觸、溝通,訓練他應對進退的禮節,同時也讓他從與人交往中累積經驗,建立起價值觀和道德觀。

父母與其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整天擔憂,還不如付諸行動,在平時就用一些具體的、容易接受的實例來教導幼兒,循循善誘。即使孩子無法一下子就能完全體會,但他總會長大,會憑藉著累積的知識與經驗,逐漸學會自我保護。父母千萬不要因噎廢食,妨礙他正常的社交活動,或是過分強調善與惡,使孩子養成凡事不相信別人的態度,對幼兒將來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響。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