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流感,應該預先做好的準備

新冠肺炎、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的症狀,是不是讓你傻傻分不清?其中,新冠肺炎與流感都會引發大流行,且容易有嚴重併發症,二者同時感染,情況可以更為危及。家有嬰幼兒與老人,一定要特別注意,釐清觀念,做好預防措施、及早施打疫苗,是維護自己與家人健康的不二法門。


諮詢/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台灣因位於亞熱帶,使得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病例一年到頭都可能發生,但是疫情多從十一月開始,可能持續至隔年二、三月。

一張表搞懂新冠肺炎、流感、一般感冒的差別
流感是專指因流感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事實上,流感病毒也可算是感冒病毒之一,只不過流感病毒比較特殊,引起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病程比較久、容易帶來併發症。另外,由於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的特性,相對容易引發大流行。

在臨床及流行病學上,流感仍有許多跟其他感冒病毒不同且重要的特點,像是:全身性症狀(如發燒、肌肉酸痛、倦怠感等)比一般感冒嚴重許多;相反的,上呼吸道症狀反而不明顯或較輕微。流感病毒的致病力、毒性或產生併發症的機會,比一般感冒嚴重,尤其要注意老年人、癌症及慢性疾病病患以及嬰幼兒。

然而新冠肺炎症狀與流感相似度更高,從最初疾管署認為,可以用「肌肉會不會痠痛」來區隔,到後來由於新冠病毒開始變異,目前已很難用單一症狀來判斷了。

流感、新冠肺炎(以目前主流變異株Omicron來觀察)、一般感冒都屬於病毒感染的疾病,三者皆以感染上呼吸道為主,症狀重疊度高。新冠與流感病毒都具有高傳染力,可能侵犯所有年齡層,甚至出現嚴重併發症。唯有掌握相關資訊,釐清觀念,才能做好預防措施,及早施打疫苗,則是維護自己與家人健康的不二法門。

●新冠肺炎、流感、一般感冒的必較
 
新冠肺炎
流行性感冒(流感)
一般感冒
病原
冠狀病毒
流行感冒病毒
各種常見感冒病毒
病毒種類
目前主流變異株為Omicron
A、B、C 三型
多於100種
分佈情形
從2019年起流行
可造成大流行
世界性
流行季節
一年四季
一年四季皆有,11月至隔年3月為高峰期
一年四季皆有,多在春秋季
感染年齡
各年齡層皆有可能
多老人、體弱者及嬰幼兒
兒童較成人常見
潛伏期
平均約3-10天
平均約1-4天
平均約1-3天
常見症狀
發燒、喉嚨痛、鼻塞、流鼻涕、腹瀉、疲倦感、腹痛腹瀉、噁心、肌肉痠痛等
發燒、喉嚨痛、乾咳、疲勞、肌肉痠痛
鼻塞、流鼻涕等鼻子症狀為主,咳嗽居次,喉嚨痛不多,發燒很少
肺炎及
併發症
可能併發肺炎,需嚴密注意
可能併發肺炎,需嚴密注意
很少見
治療方式
依病程嚴重度治療
治療繼發性感染
無特殊治療
疫苗接種
有(依流行而變化)

對抗流感,應該預先做好的各種準備
預防流感其實並不困難,下列幾種方法是大家公認,最能有效發揮預防效果的。建議爸爸媽媽在流感好發的季節,為孩子做好各種準備。

●營養+運動,提升免疫力:攝取均衡的營養,並配合適度運動,以提昇身體抵抗力。
● 多補充維生素以及水分:除了平常食物的攝取外,也要多補充水分、維生素C和維生素B群。
● 養成好習慣,平時勤洗手:流感病毒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但也有可能因為接觸患者的口鼻分泌物而傳染,所以平常應該常洗手,並且儘量避免以手接觸口鼻。
● 避免進出擁擠公共場所:沒有必要請儘量遠離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病人外出時請戴上口罩,避免將流感病毒傳染給他人。
● 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每年針對特定的病毒株所製造的。因為每年所流行的病毒株不一樣,所以疫苗必須每年接種才能達到預防效果。疫苗的保護作用,接種後幾周後才會發揮,所以應該盡早接種,才可以發揮最佳的效用。
● 其他應注意事項:充足休息和睡眠、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保持心境開朗、切勿吸煙及避免吸入二手煙等。

接種流感疫苗的禁忌與可能出現的副作用
流感疫苗是一種安全的不活化疫苗,可和其他疫苗同時接種於不同的部位,並不會有效力或安全性上的問題。不過也有少數人在接種後,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倦怠的輕微反應,但一般均於接種後一、二天內就會恢復,嚴重的副作用則極少發生。

然而,已知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其他成分過敏者、年齡6個月以下,或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應不予接種。懷孕婦女前三個月也不建議施打流感疫苗。在進入流行期後,懷孕四個月以上的婦女,則可經由醫師評估後接種。

依疾管署建議,嬰幼兒流感疫苗的接種方式,必須考慮到年齡因素
6個月以上嬰幼兒接種劑量為0.5 mL
未滿9歲之兒童,若是初次接種,應接種2劑,2劑間隔4周以上,每次接種0.5mL,但若過去曾接種過季節性流感疫苗(不論1劑或2劑),今年接種1劑即可
9歲以上之兒童則不論過去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史,都只須接種1劑
若有接種2劑需求之兒童,2劑可接種不同廠牌的疫苗

書籍簡介

提升寶寶的自癒力
寶寶生病,吃藥打針才會好嗎
在這病菌不斷變種的年代,藥物開發永遠慢一步,孩子與生俱來的自癒力,才是最大的保障。爸媽應積極參與寶寶的療程,讓居家照顧成為恢復健康、提升寶寶自癒力的助力。

作者簡介
從醫數十年,看多了沒有問診、只有藥物的醫療怪象,兒科權威周怡宏醫師提醒爸媽,一定要改變藥到病除的速食醫療心態,避免過度醫療,並在寶寶生病時,用正確的居家照顧與陪伴,守護孩子。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