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微笑不見了~談孩子的憂鬱症

  聽到孩子可能有憂鬱症,家長可能都會很訝異,不能接受吧,小孩生活單純怎麼會有憂鬱症呢?孩子的成長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壓力,而當他自己無法紓解那樣的壓力時,就會有負面的情緒表現出來,父母可以檢視自己的管教方式,是否就是導致孩子情緒緊張無法紓解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癥結與方法才是正確可行的路。

幼兒也有憂鬱症嗎
在國外的相關研究報導,嬰兒與母親分離後,會出現情感依附性憂鬱症;而憂鬱症患童於病前所遭受到的刺激事件,比一般孩子多出三倍。

根據美國臨床學界的相關調查顯示,一至六歲學齡前的兒童,憂鬱症發生率約佔百分之一,學齡兒童約百分之二,到青少年期就更為嚴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兒童青少年期發生的憂鬱症,經常會因為家長很晚才發現,而延誤了治療的先機。

這些研究報告說明了,不只成人會罹患憂鬱症,兒童若長期累積哭鬧、退縮、壓迫、自殘等種種負面情緒,也可能導致出現憂鬱症或情感性精神病。事實上,幼兒由完全依賴到獨立自主的成長過程,必須在穩定、關懷和接納的環境下持續進行,如果孩子從小處於家庭失和、惡言相對,甚至充滿暴力的環境,將對其心理產生莫大的傷害,也就有誘發兒童憂鬱症的可能。

認識兒童期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並不像成人的憂鬱症一樣會表現出憂鬱、失眠、情緒低落等典型症狀,年紀小的孩子受限於心智發展與表達能力,甚少能主動清楚地描述自己的心情,此時,最明顯的特徵往往是活動力突然遲鈍下來、比平常容易生氣、注意力無法集中、不再看喜歡的圖畫書或電視、臉上微笑越來越少,甚至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已經上幼稚園或小學的兒童,則會明顯的上課不專心,從前喜歡上的課或喜歡參加的活動現在卻表現得意興闌珊,不喜歡和同伴一起玩、容易發脾氣或與同學吵架等,有時甚至會說出「心情不好,想要死掉」這樣令人大為震驚的話語。

失去微笑的童年
有不少人聽到「兒童憂鬱症」時,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年紀這麼小,有什麼好煩惱?」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各自有其不同的生活課題與壓力,孩子的年齡雖然小,對生活事件的感受卻相當敏銳且直接,情緒的反應甚至比成人更強烈。許多在成人眼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極有可能引發孩子強烈的情緒,例如:不小心丟了一塊心愛的橡皮擦、遺失了盼望許久的巧克力糖...等。不過,在正常的情形下,兒童的情緒反應雖然激烈,持續時間卻比成人短暫,可能剛剛還在嚎啕大哭的孩子,幾分鐘之後卻又開開心心地和同伴玩在一起。

什麼是兒童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並不是孩子一時的情緒波動或個性缺陷,而是一種病態的精神障礙,會影響思考、感受、情緒與行為。憂鬱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體質性因素(例如: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與社會心理因素(例如:家庭生活壓力或學校人際關係挫折)。

典型憂鬱的核心症狀是情緒低落或不快樂,在兒童期則容易出現煩躁、易怒等情緒合併偏差行為問題。其他症狀則包括有活動量與興趣顯著減少、胃口與食量明顯變化、睡眠異常、疲累沒有活力、思考能力與專注力下降、產生負面的人生觀、甚至想到死亡等。

精神醫學研究發現,下列兒童是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有失去親人的經驗:例如兒童期父母親死亡或離異。
●受虐的兒童:包括生理或心理上的受虐,或嚴重地被疏忽照顧。
●家族裡有憂鬱症、酒癮、藥癮或其他精神病史。
●身心發展遲緩或障礙的兒童。
●罹患慢性生理疾病:例如癲癇症、腦性麻痺、感覺統合異常等。
●家庭支持系統不良,欠缺良好的溝通習慣或解決壓力的能力。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罹患憂鬱症的兒童如果沒有給予適當診療,多半不會自行好起來,未能及時接受治療的後果,不僅僅影響憂鬱症狀的改善,對於兒童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發展也有重大且深遠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延誤就醫造成惡性循環,當發現孩子的言行舉止有異常時,務必儘早請教有經驗的兒童心智科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診療與處置。

如何預防兒童憂鬱症?
學齡前幼兒期是人生起步的重要階段,心理學研究指出,人格特質的形成與幼兒期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如果父母能在幼兒期給予足夠且適當的關心,將可有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減少憂鬱症或其他行為情緒障礙發生的機率。

有效幫助兒童解決情緒障礙,需要具備下列四項因素:無限的愛心、無限的耐心、正確的知識、正確的方法。父母疼愛自己的子女,自不在話下,關於「愛心」大多不是問題,癥結通常是出在父母太忙、沒有足夠的耐心,缺乏正確的教養知識,或者用錯方法。

憂鬱症的社會心理治療
一、有效溝通與支持
兒童憂鬱症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父母能與孩子有效溝通,給予必要的協助和心理支持,將可大大減低孩子產生情緒障礙的機會,並幫助憂鬱症的孩子恢復正常。

●建立與孩子談心的習慣:很多父母因為太忙,往往等到孩子出了狀況,才想到找孩子溝通,例如:與鄰居的小孩打架後,趕緊找孩子來「溝通」到底怎麼了?此時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不知道!」這樣的對答於是惱怒了父母,問題尚未解決,親子之間的衝突卻升高。當父母等到出了狀況才急著找孩子,一不小心「溝通」容易就成了「審問」,當孩子面對「審問」時,如何能夠說出心裡的話?因此,想要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有效幫助他們心理成長,最重要的是平常就建立「聊天」的習慣,例如:每天傍晚花個半小時,了解孩子一天的生活,知道他心裡想些什麼、感受到什麼。萬一發生了狀況,因為平日就有談心的習慣,孩子才比較容易將內心的想法坦然說出來,父母也才有機會給予適切的幫助。

●耐心傾聽:孩子雖然總是「童言童語」,但是如果成人能靜下心來耐心傾聽,往往會有令人驚喜的發現。例如:孩子和平日要好的同學鬧翻了,既委屈又傷心,哭紅著眼回來,此時如果媽媽不分青紅皂白地急著安慰:「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媽媽抱抱,媽媽愛你!」,通常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孩子委屈與傷心的是「友情的背叛」,和「媽媽的愛」根本就是兩回事,沒有仔細傾聽孩子的心聲,媽媽的安慰就可能落了空。此時應該先花時間耐心地傾聽孩子把事情的原委說清楚,嘗試以孩子的觀點去體會他的委屈和傷心,再用溫暖的關懷,幫他把情緒平復。

●無條件的支持:父母必須傳達一個明確的訊息給孩子:「無論發生任何事情,爸媽都會支持你!」這個訊息對孩子來說,代表著:「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有愛我的父母與可以倚靠的家。」而這正是兒童期建立自信心與安全感的基礎;如此,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就不致於灰心絕望走向極端。當然,「無條件支持」並不等於「縱容」,當孩子有偏差行為時,父母仍需要給予適當管教,出於愛的管教目的不是處罰孩子,而是協助他認清是非,學習合宜的言行舉止。

●建設性的引導:引導孩子用建設性的角度重新檢視所遭遇到的困難,是從憂鬱情緒中恢復的重要關鍵。生活中的挫折,正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讓孩子學習正確、具有建設性的處事方法,父母可以藉此讓孩子正視自己的不足,並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積極的人生態度。例如:孩子與朋友吵架,父母不應該急於安撫,而盡是批評對方的不是,反而應該引導孩子,站在雙方的立場來看待這場爭執,並教導他待人處事解決紛爭的技巧,讓孩子懂得從挫折中學習成長。

二、憂鬱症的藥物治療
兒童憂鬱症不僅僅是一時調適障礙或情緒問題,它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有重要關係。目前新一代的抗憂鬱劑(例如:選擇性血清張素再吸收抑制劑)有很好的療效並且少有副作用,適當地使用,可以協助兒童儘早由憂鬱中恢復過來。至於憂鬱症兒童除了接受社會心理治療之外,是否需要合併抗憂鬱劑治療,應請教專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

揮別憂鬱,重拾歡笑
憂鬱症會導致兒童情緒低落、活動度降低、學習效果不彰、人際關係不良與行為偏差,更會進一步影響到他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發展。不過憂鬱症是可以有效治療的,父母或師長如果懷疑兒童有憂鬱傾向或異常行為,千萬不可諱疾忌醫,及早診斷與治療,才能有效幫助兒童揮別憂鬱,重拾歡笑。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