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嘔吐」在嬰兒時期是很常遇到的問題,但有時會碰到憂心的父母抱著一個月左右的寶寶來求診,說她的寶寶自出生後。原本喝奶都喝得很好,但自2、3個星期大後開始出現嘔吐症狀。且症狀愈來愈厲害,幾乎是用「噴」的。體重也都沒有什麼增加,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是一個典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病例。

「嘔吐」在嬰兒時期是很常遇到的問題,但有時會碰到憂心的父母抱著一個月左右的寶寶來求診,說她的寶寶自出生後。原本喝奶都喝得很好,但自2、3個星期大後開始出現嘔吐症狀。且症狀愈來愈厲害,幾乎是用「噴」的。體重也都沒有什麼增加,不知怎麼辦才好?這是一個典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病例。一般只要藉由明顯的噴射性嘔吐病徵。再加上有經驗醫師的觸摸檢查(右上腹),發現橄欖狀小硬塊,即可下診斷,或再經由超音波檢查的確定,然後安排外科手術治療,一般都有不錯的結果。但偶而也會碰到延誤就醫的病例。甚至已出現大量嘔吐、脫水、抽筋、體重明顯下降等嚴重併發症。到底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怎樣的疾病呢?父母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幽門是胃部通往十二指腸的關口,肥厚性幽門狹窄就是指幽門的肌肉層發生肥厚現象,使得幽門無法鬆弛,故而食物滯留在胃中無法遞入十二指腸;這種情形大都發生在出生2、3星期的時候,因此稱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至於引起幽門肌肉層肥厚的原因,至今仍不確定。此病約占出生嬰兒的五百分之一,男嬰發生率約為女嬰之4倍,特別是第一胎。約5%的病兒其有家族史;通常發生在足月兒,早產兒約只占3﹪。典型的症狀是出生時一切都很好,吃奶都很正常。直到出生2~3星期後,幽門的肌肉層開始肥厚,嘔吐次數逐漸增加,而後阻塞愈來愈厲害,至4~6週時幾乎完全阻塞,吐的情形更嚴重。幾乎是變成噴射性嘔吐。約10﹪左右的病例其嘔吐的症狀自出生即出現;由於阻塞的部位是在總膽管開口之前+故嘔吐物不含膽汁,但偶見含血絲。嬰兒雖一再嘔吐,但仍感到飢餓。一直很想吃,這與其他原因造成的嘔吐不一樣(通常伴有厭食、曬心的症狀)。

同時因吃下去的奶水不能進人小腸吸收,故大便量少或便祕,且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等合併症;一小部分的病人會出現黃疸(2﹪~8﹪)。

診斷上,一般只要有經驗的醫師小心的觸摸右上腹部,百分之九十的病例可摸到2~3公分似橄欖狀的硬塊,再加上明顯的噴射狀嘔吐病史,即可作診斷,如果沒有確切的把握,就再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檢查,可在膽囊內側發現腫大的幽門。超音波檢查的精確度相當高又安全。已取代傳統的鎖劑攝影,成為診斷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重要工具。腹部X-光檢查可發現胃部充滿空氣而小腸部分極少或無空氣。上消化道鎮劑攝影可見細長而狹窄的幽門管徑。但鎮劑攝影除了人體暴露在放射線中的危險外。鎮劑在脹大的胃中有時會溢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所以除了觸摸不到小硬塊或超音波檢查仍找不到肯定答案的情形。一般不會先安排此項檢查。

治療肥厚性幽門狹窄最好的方法是開刀,實施幽門環狀肌切開術,但在手術前須先矯正病嬰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狀況。因罹患此病的病嬰通常經過一段時間的嘔吐,都有相當程度的脫水和電解質不平衡情況出現;手術前須先給予靜脈液注射,置入胃管以排空胃容物。手術本身對小兒外科而言是簡單的手術,危險性很低,死亡率約只有0.3%左右;手術後4個小時即可餵以葡萄糖及生理鹽水,大部分病童在術後一、二天即可餵以牛奶。大約5~15%在開完刀後仍會有輕微的嶇吐,但6~12週後幽門的肌層及長度即會漸漸恢復到正常情況。

在嬰兒時期引起嘔吐的原因很多。從輕微的腹脹氣、胃食道逆流、便祕、腸胃炎到嚴重的疾病如敗血症、腸道阻塞、腦壓增高等等。對於一個嘔吐的嬰兒,如果他的症狀持續或較嚴重(例如噴射狀嘔吐),父母一定要將他帶去就醫。請醫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或出現嚴重併發症。而極少數早產兒或非典型的病例。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症狀可延遲到八、九個月大才顯現出來,這些則需要父母及醫師有更高的警覺性。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